当前位置: 首页 > 岐黄论坛 > 中医论坛 > 韩世荣:如何把握好中药剂量?

韩世荣:如何把握好中药剂量?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1-11-26

               

余临证遇到疑难顽症不得其解时,就反复拜读《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书,看到仝小林院士治疗糖尿病将黄连的常规用量由10克增加到45—120克,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他说:“黄连每日10克的常规剂量根本是泥牛入海。”“火神派”医家们以擅用大剂量附子而闻名,附子常规剂量为3—15克,吴佩孚、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大家一般处方用量最少30—60克,急危重症则用至100—200克,甚至500克,这些中医大家的用药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

一味桂枝,在《伤寒论》里出现于30多首方剂之中。在合理配伍和权变用量的基础上,桂枝可以温通经脉,用于振奋卫气,用于温通心阳,用于峻补心阳,用于温降冲逆,用于温阳行水,用于温化寒饮等。这并非桂枝一味药什么病都可以用,只不过张仲景在灵活配伍与灵活用量上的举例而异。应该说,一本《伤寒论》,所用的药物仅84味,倘若每一味药物在用量、配伍上都可以像桂枝那样选药准确,用量灵活,那么84味药物就足以适应临床治疗疾病无穷之变的需要。做不到选药准确,用量灵活,即是怀抱《本草纲目》,也会感到无药可用的。学习桂枝的作用,首先要看看在《伤寒论》30多个不同的方剂里,桂枝的配伍形式与原则,桂枝在每一首方剂里解决什么问题,发挥什么作用。药物的功效在四气、五味。四气不是由外表感觉出来,五味不是嘴巴品尝的结果,而是在临床功效、归经的前提下,总结确定的。所以,功效在性味。以桂枝为例,说明中药的功效在配伍中,比如《伤寒论》里,麻黄和桂枝相配伍,具有开腠发汗作用;麻黄和杏仁相配伍,可以宣肺平喘;麻黄和白术或者苍术相配伍,可以发散表湿;麻黄和石膏相配伍,可以发越郁阳,对于外寒内热这一病机是最恰当的一种配伍。人们习惯上讲的“用药如用兵”,其实是“用方如用兵”。方剂的奥秘处,是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君臣佐使的严格配伍,是服从于治疗原则的;所以药物的疗效,首先是配伍前提下的体现。这些基本理论,在经典著作中体现的最突出。所以药物的功效与使用规律,必须从方剂配伍中去体会、去理解。再看看桂枝在《伤寒论》里用量变化所彰显的张力是非常大的,桂枝用量最大的一个方剂是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用了四两,甘草用了二两,煎好之后,一次服下。四两相当于现在的60多克。而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里,桂枝的用量又很小,在《伤寒论》的汤剂里桂枝用量最小的一方是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桂枝仅6铢,即四分之一两,而且煎好之后分3次服完。这就是说,桂枝1次只服2铢,即一两的十二分之一。把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来比较,张仲景在桂枝甘草汤和麻黄升麻汤里用的桂枝量,相差48倍。于是联系到病机来考量,不难看出这两个方剂所对应的临床病机之间,差异是多么的大。不言而喻,药物的用量问题,表明了临床病机的巨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学习药物的功效时,还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配伍问题,临床上往往是配伍和用量改变了药物的原有功效。当今天《中药学》《中药讲义》里所写的常用量,反而是一种模糊定量。由于没有清晰地做出病机分析,没有深刻研究药量变化的意义,表面上好像是比较规范的用量,实质上不是临床治疗的真正有效量。希望大家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思考这一问题。戴元礼在《证治要决》中提到:“药病须要适当,假使病大而汤小,则邪气少屈,而药力已乏,欲不复治,其可得乎?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竟不得灭,是谓不及。”《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当然,我们在临床上并不是一味追求大剂量用药,但是很多名老中医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有意或者无意中总结出了一些大剂量用药取得良好疗效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以便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初治之道,法当峻猛;中治之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说的是霸药峻猛,轻霸结合,宽猛相济,轻剂宽缓。张景岳曾说:“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这些经验是可以作为我们临床学习和参考的,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