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意味着生命活力的下降和死亡的临近,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延缓抗御衰老,提高生命素质,延长自然寿命,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医认为:“生、长、壮、老、已”是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的五个阶段,衰老(老)、死亡(已),尽管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延缓衰老的过程,使人类获得相对较长的寿命,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曾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养生之道,行为符合养生之术的要求,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就能做到精神与形体的统一,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一、历史
中医在抗衰老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等篇的有关论述,可称为中药抗衰老研究的理论基础。除《内经》之外,许多医学家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的老子、庄子主张清静以养神;吕不韦强调运动以达郁;管子倡导寡欲以保精。这些思想,为后世抗衰老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60年)在抗衰老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诸如葛洪、华佗、陶弘景、孙思邈等多位对抗衰老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他们所撰著的《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可称为抗衰老研究的重要著作。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38年),刘河间、张子和、李杲、朱丹溪四位医家贡献尤其巨大。刘河间主张“泻火”,张子和主张“祛邪”,李杲重视脾胃,朱丹溪重视“滋阴”。他们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抗衰老学说的发展。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的明清时代,出版了诸如李中梓的《寿世青编》,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等一大批抗衰老研究的专著。明清医家大都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而保养精气神为一切抗衰老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公元1840年以后的近现代,中国中医抗衰老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1949年以后,成立了抗衰老研究的学术团体,创办了不少有关抗衰老研究的学术刊物,许多临床和研究机构还成立了老年病研究所,创制了一大批抗衰老药物,在抗衰老的学术研究方面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基本思路
总体来看,中医抗衰老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预防疾病,重视脾胃,调畅气机和适当运动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注意四时摄生和每日昼夜晨昏的调养,是抗衰老的重要方面。《灵枢·本神篇》曾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此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说明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就可以保持形体精神的协调,达到抵御衰老,延年长寿的目的,中医临床常用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抗衰老方法,就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
2.预防疾病:疾病可能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要想延缓衰老就必须预防疾病,尽量做到不得病或少得病,以保持体质的健壮。中医预防疾病思路,主要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防病首先要注意调适起居饮食,培补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要慎防劳伤,防止精神形体的过度使用。中医强调:“劳则气耗”,过劳会导致机体的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引发疾病,所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外,还应节制房事,不使相火妄动,保持阴平阳秘的机体最佳状态,以祛病延年。
3.重视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脏在抗衰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肾藏精,生髓,主骨,与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密切相联。中医认为,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五岁,肾气由盛转衰,身体开始发生由强壮到衰老的改变。男子六十四岁,女子四十九岁,肾气衰,出现脏腑功能衰退,精神疲惫,腰膝酸软,性功能减弱,生殖功能消失等衰老的表现。因此保精护肾历来被认为是抗衰老的重要原则。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四十以上,常固精养气不耗,可以不老。”
脾胃主受纳运化,负责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和输送。中医认为:人身元气为健康之本,而元气的产生全赖脾胃。脾胃健运,五脏六腑皆得其养,元气充沛,活力旺盛,衰老的时间就可能推迟,衰老的程度就会减轻。所以养脾胃之气,即所谓养元气,元气不伤,其寿可延。
4.调畅气机: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行,谓之“气机”。中医认为,气机调畅是健康的标志,而气机失调则是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情志的过度变化对气机的影响很大,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忧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气上、气缓、气消、气结、气下、气乱等病理变化,均会损伤正气,使机体功能活动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加速衰老的过程。因此,中医把调畅气机,保持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看成是抗衰老延年的重要原则。药物治疗中的理气、解郁、疏肝,针灸治疗中的调气、得气,气功中的大小周天,都是调畅气机这一原则在抗衰老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5.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人气血通畅,五脏调和,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曾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当然,运动必须适当,运动量必须适中,必须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必须根据各人不同的年龄、体质选用不同的运动锻炼方法。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被认为是抗衰老的重要措施。
三、基本方法
中医抗衰老的方法丰富多彩,运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服饵药物、食养食疗、针灸、气功、太极拳等。
1.服饵药物:中国中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总结、积累了大量的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和方剂,在人类和衰老现象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中国现存最早的天然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书所载的356种药物中,就有165种与抗衰老有关。北京西苑医院曾对中医常用的抗衰老药物如灵芝、茯苓、人参、刺五加、枸杞子、白术、旱莲草、稀莶草、黄精、玉竹、天冬、麦冬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改善循环、呼吸、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方面的功能。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对中医传统抗衰老方剂琼玉膏(含人参、茯苓、生地等)进行研究,证实该药能提高老年人免疫功能。近年来有关学者对一直秘藏在北京故宫的清代宫廷秘方进行研究,发掘出不少具有补益增寿等作用的方剂,如健脾滋肾壮元方,保元益寿丹等,多达百余首。这些方剂,曾经被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长期服用,证实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2.食养食疗: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饮食得当,不仅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能治疗某些疾病,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中医在食养食疗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在饮食的调理方面,主张食物多样化,烹调有方,饮食有节度,尤其强调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食如植物油、青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实践证明,这些食物的生物活性极高,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食品。
食疗即饮食疗法,是用天然药物代替食品或作为食物添加剂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食疗具有补充营养、调整脏腑机能等作用,对抗老防衰,祛病延年大有裨益。例如治疗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糖尿病等的“山药粥”,由山药30g、大米80g煮粥食用。经验证明,该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益肺固精、生长肌肉等功能。长期服用,祛病防衰的作用相当满意。清官秘方中的八珍糕,由茯苓、莲籽、薏米、藕粉等加工成糕服用。具有健脾和中、益气养胃等功能。据记载,清代乾隆皇帝自中年即每日服用此糕,至八十余岁,仍身体健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糕可提高老年人的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萝卜素含量,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3.针灸:针灸疗法也是抗衰老的主要方法,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促使机体阴阳平衡等作用,历来为养生家所重视。但由于灸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副作用轻微,所以在抗衰老方面,较之针法更受人们的欢迎。宋代针灸学家王执中曾说:“旧传年老面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王氏这里所说的“鼠粪”一般认为是指如鼠粪大小的艾柱。其记载虽系传说,但也可以说明灸脐有抗衰老的作用。现代临床用于抗衰老的灸法主要是艾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命门、肾俞、神阙、中脘、涌泉等。其中足三里穴的抗衰老作用尤为古今医家所推崇。宋代著名医家张杲(著《医说》十卷,安徽歙县人)就曾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当代更有采用足三里穴贴磁的经络磁疗法保健抗老,既经济简便,又增强了疗效,用以代替传统的三里灸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气功:气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抗衰老方法,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的唐尧时期。现存最早记载气功的“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深,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认为是古之导引,今之气功。气功是以自我调控心理——生理活动,以调节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抗老防衰、祛病延年目的的一种锻练方法。气功所调节的主要是气。气机调畅则气能化精,精气充盛则神乃自生。所以气功所追求的目标实际上是一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防老抗衰所必须的条件。中国气功流派甚众,功法甚多,但一般认为调身、调心、调息是其关键环节。所谓调身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和其他条件分别采取站、坐、卧、行等不同的练功姿势;所谓调心,即排除杂念,进入“入静”状态;所谓调息,即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以意领气,气沉丹田。气功是一种比较不易掌握的心身锻炼方法,应在专业气功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忌急于求成,以免欲速不达。
5.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抗老延年的健身拳术。如果说气功是以静为主的话,那么太极拳就是一种动中有静的抗衰老方法。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可以加强心肌的营养,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改善大脑功能,增进消化,延迟骨、关节、肌肉的老化,从而提高生命素质,延迟衰老。有报导指出,长期坚持练拳的人的动脉硬化率为39.5%,而不练拳的人为46.4%,两者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小结: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抗衰老研究的历史、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笔者认为,抗衰老研究是当代生命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中医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希望海内外有兴趣的同道相互切磋,协作攻关,力争在这一领域内取得较快、较大的进展,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