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药康复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药康复指南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0-04-07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康复医学会共同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该指南由康复的目标、康复的对象和场所、康复诊疗工作原则、康复诊疗流程、康复评估、中西医康复治疗、注意事项七部分构成,特别是在中西医康复治疗部分,重点介绍了中药治疗康复、中医理疗康复、心理康复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康复方法,对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指南》中中医药康复部分介绍如下。

 

1.中药治疗康复
1)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与综合调护相结合。针对恢复期的主要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患者肺部炎性渗出未吸收完全,肺间质病变,可加用马鞭草、夏枯草、三棱、莪术等,免疫功能紊乱的可加用四君子汤加减,脏腑功能受损的根据症状进行脏腑功能辨治。
2)个体化治疗:
轻症、普通型患者恢复期: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热退神疲乏力,气短汗出,自汗或盗汗,干咳痰少而粘,唇干纳差,舌质淡或红,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数或细弱。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人参5g、麦门冬9g、五味子6g(打碎)、黄芪20g、熟地12g、紫菀9g、桑白皮9g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肺胃阴亏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痰少质黏,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玉竹10g、冬桑叶10g、麦冬15g、生扁豆10g、天花粉10g、生甘草6g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或人参归脾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等。针对性缓解恢复期患者腹胀、乏力等主要症状。可选取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为主。
重症、危重症患者恢复期
痰热阻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或色黄,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烦躁,或口渴,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黄芩15g、法半夏15g、瓜蒌壳15g、苇茎30g、薏苡仁20g、桃仁15g、冬瓜仁15g、鱼腥草30g、浙贝母15g、甘草6g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针对性减少患者肺部炎性渗出,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痹动喘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化瘀,宣肺平喘
推荐方药:人参平肺散加减,人参9g、陈皮15g、桑白皮15g、知母15g、炙甘草10g、地骨皮15g、五味子6g(打碎)、茯苓12g、青皮12g、天门冬12g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肺热津伤证: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冬桑叶10g、桑白皮15g、杏仁10g、麦冬12g、阿胶珠10g、枇粑叶10g、沙參15g、黑芝麻I5g、生石膏30g(先下)、石斛10g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痰色白清稀、量多,畏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头晕,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细缓
治法:益气健脾,温补肾阳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熟地黄15g、山萸肉15g、肉桂10g、甘草6g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医理疗康复
穴位贴敷:
选取党参、炒白术、白芥子等研细末,加入少许生姜汁或蜂蜜调糊,敷于天突、大椎、风门、肺俞(双)、中府等穴位,约2小时一次,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具体贴敷时间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以患者耐受能力为度。
灸法:
选穴神阙、气海、关元、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采用麦粒灸,3-5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或予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min,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
针刺:
取穴:肺俞、列缺、太渊、三阴交,针用泻法。肾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热重者加大椎、曲池、尺泽;痰热郁肺证,加尺泽、曲池、天突;肺阴亏虚证,加膏肓、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耳穴压豆:
取穴:风溪、交感、神门、腹、胸、角窝中、肾上腺、咽喉、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肾、艇中、脾、心、气管、肺、三焦、内分泌等,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嘱患者每日按压6次,每次约10分钟。7天为一疗程。
推拿:
取穴:少商、列缺、太渊、鱼际、大椎、风门、天突、肺俞、脾俞、丰隆、足三里、命门、膻中等穴,点压、按揉穴位,以酸胀感为宜。
拔罐:
取穴:大椎、风门、定喘、肺俞、脾俞、肺部阿是穴(按压时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和皮肤变化的穴位),留罐不超过10min。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