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草,又名七里香、大救驾、拔地麻、穿心排草。为败酱科植物缬草、黑水缬草、宽叶缬草的根、根茎。生于海拔25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沟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台湾、湖北等地。此外有东北缬草(土名媳妇菜),毛节缬草;西南缬草(四川、广西)亦供药用。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很早就意识到镇静安神作用,于1983年作为镇静剂被列入《欧洲药典》,后来列入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药典。
缬草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达1-1.5米;根茎粗短呈头状,须根簇生,有香气;茎中空,有粗纵棱,被长粗毛;匍枝叶、基出叶和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茎生叶对生,卵形至宽卵形,2-9对羽状深裂;中央裂片与两侧裂片同形同大,但常与第1对侧裂片合生成3裂状,裂片披针形或条形,先端渐窄,基部下廷,全缘或有疏锯齿,两面及柄轴多少被毛;花序顶生,成伞房状三出降伞圆锥花序;苞片羽裂,小苞片条形;花萼内卷;花冠淡紫红或白色,上部稍宽,5裂;雄蕊3,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瘦果长卵形,基部近平截,顶端有宿萼多条,羽毛状;花期5-7月,果期6-10月。黑水缬草为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状茎细长有毛气,不规则块状;茎上部具有柄的腺毛;叶对生,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柄长约20厘米,茎出叶柄向上渐短至无柄,具糙毛;基部的第1-2对小叶较小,中央裂片最大,宽卵形,常与上部第1对小叶合生或密接,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广楔形;边缘粗大牙齿;多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被具柚的腺毛和粗毛;苞片羽状分裂;小苞片羽状全裂至条状,均具腺毛;花萼内卷;花冠淡红色,漏斗状,5裂;雄蕊3;子房下位;瘦果窄三角卵形,先端有毛状宿萼;花期6-7月,果期7-8月。宽叶缬草为变种,其区别在于叶裂片较宽,中裂片较大,裂片为具锯齿的宽卵形,裂片数较缬草为少,通常5-7枚;花、果期同正种。9-10月间采挖,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以根头粗壮,根长,表面黄棕色,气呸浓烈者为佳。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0.5-2%,主成分为异戊酸龙脑酯,还含龙脑、l-莰烯、α-蒎烯、d-松油醇、l-柠檬烯、吡咯基-α-甲基甲酮、α-葑烯、月桂烯。水芹烯、l-石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雅槛蓝树油烯、别香橙烯、毕澄茄烯、γ-芹子烯、缬草萜烯醇、橙皮酸、缬草烯酸、山萮酸、缬草萜醇酸、异戊酸、缬草酮、缬草烯醛、甘松香油醇等;又含缬草碱、鬃草宁碱、缬草生物碱A、缬草生物碱B、猕猴桃碱、缬草宁碱等生物碱。药理证实有镇静作用,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低反射兴奋性,解除平滑肌痉挛,可与溴剂合并用于各种神经兴奋状态,亦有镇痛作用;某些成分对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与其拟副交感样作用、阻断颈动脉窦反射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总生物碱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效力较好;有某些抗利尿作用。
缬草出自《科学的民间药草》:“用于神经衰弱,精神不安”。《山东中药》云:“治妇女经闭,月经困难”。《四川中药志》云:“治脑神经及心、胃衰弱,慢性神经失常及尿崩”。《陕西中药志》云:“治心悸及腰痛”。《陕西中草药》云:“安神镇静,驱风解痉,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病,克山病,心脏病(心肌炎、产后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腰腿痛,胃肠痉挛,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性味辛、苦,温。功能安神镇静,理气止痛。主治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癫狂,脏躁,风湿痹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用法内服煎汤,用量3-9克,或研末、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注意体弱阴虚者慎用。
简易治法
1.心悸失眠:缬草6克,酸枣仁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
2.神经衰弱:缬草10克,五味子、合欢皮各20克,白酒250毫升,浸泡7天,每次服10毫升 ,日服3次。
3.腰腿疼痛:缬草9克,徐长卿15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开水冲服。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