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又名龙芽草、凤颈草、苦练草、铁马莲、退血草、野荆芥、燕尾草、铁扫帚。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因其节生紫花,穗如马鞭而得名。生于山坡、路边、溪旁或林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本草纲目》云:“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近年用于治疗疟疾,且得到药理、临床证实,疗效确凿可信。
马鞭草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节及枝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被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细弱,长可达25厘米;花小,初密集,结果时疏离;每花具1苞片,有粗毛;花萼管状,膜质,有5棱,具5齿;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花冠管直或弯,先端5裂,裂片长圆形;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果长圆形,包于宿萼内,成熟后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9月。6-8月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泥土,晒干。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现代研究:全草含马鞭草苷、强心苷、马鞭草醇、鞣质、挥发油;叶含马鞭草新苷、腺苷、β-胡萝卜素。药理实验表明煎剂有抗炎、镇痛、镇咳、兴奋子宫、促进血液凝固和乳汁分泌作用,强心苷有类似洋地黄作用;对疟原虫、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马鞭草出自《名医别录》:“主下部(匿+虫)疮”。《本草拾遗》云:“主癥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日华子本草》云:“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本草衍义补遗》云:“治金疮,行血,活血”。《本草纲目》云:“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生草药性备要》云:“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分类草药性》云:“去小便血淋肿痛”。《开宝本草》云:“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现代实用中药》云:“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性味苦,微寒。功能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水消肿。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疟疾,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水肿,热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疔疮肿毒。用法内服煎汤,用量15-30克,鲜品30-6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注意孕妇慎服。
注意:过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头痛,严重可出现心动过缓、胸闷气短,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简易治法
1.流行性感冒:马鞭草15克,青蒿、羌活各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2.流行性腮腺炎:马鞭草15克,板蓝根、金银花各10克,水煎服。
3.治百日咳:马鞭草50克,蜂蜜25克,加水熬成糖浆剂。3岁小儿每次15毫升,日服3次,按年龄酌增。
4.治疗疟疾:马鞭草30-60克,加黄酒煎煮取汁,于发作前2小时服。
5.细菌性痢疾:马鞭草、马齿苋各30克,水煎服。亦用于急性胃肠炎。
6.黄疸型肝炎:马鞭草、大青叶、茵陈各15克,黄柏6克,水煎服。
7.肾炎血尿:马鞭草30-60克,生地榆30克,红枣5枚,水煎服。
8.月经不调:马鞭草15克,红花、赤芍、当归各10克,水煎服。
9.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鱼腥草、一枝黄花各15克,水煎服。
10.疔疮疖肿:鲜马鞭草适量,洗净加白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