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男,47岁,农民,岐山县益店镇宋村人。
1983年10月22号来青化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就诊。患者口苦心烦,纳差疲乏身困,早饭后继发热,午后发热加重入夜忧甚。天明得汗稍减,胸腹部灼热不减1月余,曾先后去村卫生所益店镇医院多次诊疗无效后去县医院住院治疗一周(诊断用药不详)未效,主动请求出院另辟蹊径。
刻下:神清,精神差,面色萎靡不振,疲乏,夜热早凉汗出发热减轻,晨饭后发热持续上升,午后加重,扪胸腹灼热,大便不爽,小便短,舌苔厚腻略黄,脉弦滑。
诊断:伏暑(邪犯少阳)
治则:清利少阳,化湿浊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滑石12克(包煎),炙甘草6克,青黛10克(包煎)
三剂,水煎600毫升,分三次服用,日一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10月27复诊,服药后病情减轻大半,已无口苦心烦,发热减轻,胸腹灼热已除,舌苔厚腻已退,脉弦滑。暑湿之邪已退,继服三副药后随访已愈。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为暑,暑必夹湿”。此案伏暑邪犯少阳,发于秋末冬初,正如《温病条辨》所言:“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季节不同,有晚发之称。先感受暑湿之邪伏于肌肤,后为秋冬时令之邪诱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随即逐渐加重,也是发于秋冬的一种急性热性病,病势重、缠绵。暑湿之邪郁阻少阳胆,湿阻热蒙,枢机不利。暑热内熏,则口苦,心烦,暑湿内阻困脾伤气则疲倦乏力,脘痞纳差,舌苔腻黄。午后暮夜属阴,湿为阴邪,阴邪旺于阴分,暑湿交蒸较甚,暮夜尤甚。暑热蒸迫外泄,又为湿邪所遏,天明阳气旺,得汗出,诸症稍减,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失常而胸腹灼热不除,水道不利,尿短赤便溏。此与温邪深入下焦,邪留阴分,舌质红脉细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有本质上的区别。
方中青蒿,芳香清化以祛暑湿,合黄芩清泄少阳胆热,以利枢机;半夏、陈皮、枳壳、竹茹理气和胃,化湿浊;茯苓、滑石、甘草、青黛清利湿热,解毒利胆,暑热祛,枢机利,气化通则病愈。
(赵润黎:西安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副主任医师,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