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先生不仅在中医文献医史研究、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多,在临床治疗急性热病、疑难病症方面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曾先后追随先生学习多年,受益良多,体会颇深。
中医病机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古代医家们从复杂的病情变化中所概括出的辨证求因的方法。因其主要条文有六淫病机12条(不包括刘河间所补“诸涩枯涸,干劲皲竭,皆属于燥”1条),五脏病机5条,上下病机2条,共计一十九条,故人称“病机十九条”。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程度的阐发,唐·王冰、金·刘河间、明·张景岳等,见仁见智,各有千秋。米伯让先生结合临床,灵活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治疗震颤麻痹综合症、冠心病、水肿病、哮喘、输尿管迂曲等多种疑难病症,取得了相当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谨将米老运用“病机十九条”特别是五脏病机理论,辨证求因、立法用方、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的经验,结合笔者学习体会,简要介绍如下。
中医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米老认为,上面这段论述中的“诸”字,其意为凡,凡是;而其中“皆”字的含义,表示不定之多数,也就是“大多”的意思。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即摇眩,张景岳:“掉,摇也。”本条意指许多肢体振摇,头目昏眩,由风引起的疾患,大多同肝有关。头身动摇,不能自主,称为肝风。临床常见的所谓帕金森氏病(振颤麻痹综合症)、眩晕、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证即属此证。振颤麻痹综合症多由肝肾阴亏、筋脉失养;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阳气不能布输,以致形成动摇振颤。米老治疗此病,其偏于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川芎、天麻以滋水涵木;偏于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加人参以温壮肾阳、大补元气,症状常可有所改善。眩晕一症,亦大多同肝有关。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即指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容易受到相火的干扰而发生头目昏眩等病变。在具体辨证上,又有因虚、因痰、因火的不同:肝血不足,血不上荣;痰浊内阻,清阳不升;五志化火,肝阳上亢等等。米老治疗眩晕症,其偏于虚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加枸杞子、川芎、菊花,或用杞菊地黄汤加减;偏于痰者,常用柴胡温胆汤化裁;肝火偏亢,头眩轰鸣者,则用龙胆泻肝汤。米老认为,近年来常见的颈椎病,也出现“诸风掉眩”之类症状,在中医看来则属于督脉之病,大体上是肾气衰、督脉弱的表现。督脉贯脊属肾,下起长强,上入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头而为之脑;骨为髓之府,髓为骨之充。肾气虚衰则脑髓不充,故项椎病患者,往往感觉项强不和,动则头眩,脑力减退,动作不灵。本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推迟衰退,控制发展,改善症状,米老常处以杞菊地黄汤加鹿角胶、龟版胶之类。或服鹿茸粉,每次1.5克,每日二次。
病案举例:任某,女,37岁,干部。1986年9月27日初诊。患眩晕一年,每二至三日发作一次,伴恶心、呕吐,曾被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治疗未有好转。现症:头晕心慌,纳差失眠,手足心发热,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舌体胖,脉虚细。证属肝胃不和,痰浊阻滞,方用柴胡温胆汤加味:柴胡14克,姜半夏10.5克,黄芩10.5克,陈皮10.5克,茯苓14克,竹茹10.5克,党参10.5克,生姜10.5克,大枣2枚,枳实10.5克,天麻10.5克,炙甘草10.5克。每日一剂,连服七剂。
10月5日二诊:头晕较前好转,手足心发热减轻,纳差失眠消失;舌淡色白,脉弦细,其证以中气不足为主,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35克,当归10.5克,党参10.5克,陈皮10.5克,升麻7克,柴胡7克,茯苓14克,生姜10.5克,大枣2枚,炙甘草10.5克天麻10.5克。每日一剂,连服十剂。
10月16日三诊:诸证消失,脉舌正常。(此案原载于《米伯让先生医案》)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条是说许多疮、疡、痛、痒之症,都同心有关系。疮包括痈、疖、疔。热之微则疮痒,热之甚则疮痛。心属火,在脏为心,在体为脉,心火亢盛则血热,热甚则血聚,血脉瘀滞,腐肉为脓,所以变生疮疡。常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之类。痛的产生,主要是气血壅滞,所谓“痛不通,气血壅”。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故痛证与心有关。米老认为,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血脉壅滞,瘀积堵塞;一为心气虚弱,动力不足。前者可用活血化瘀以疏通,后者则宜健脾益气以鼓动。故临床每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之属于心气不足者,疗效颇为满意。补中益气汤中第一组药为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第二组为六君子汤去半夏,健脾益气;第三组为升麻、柴胡,疏肝升阳。此方系东垣竭毕生之精力的《脾胃论》中第一方,能补气和血,使气行血行。即《内经》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阴精上受,其能寿”也。
在所有的痛症中,尤以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证最为凶险。上世纪六十年代,米老
曾用灸神阙获加灸足三里法治疗数十例克山病并发休克的危重病例,均获得显著的疗效。
典型病例:张某,男性。患者夜间突然发病,自感胸痛气喘,心口难受,恶心呕吐,呼吸迫促,四肢厥冷,双手无脉,血压不能测出。米老认为系伤寒直中三阴寒厥暴脱证,急用大艾柱急灸神闕穴20壮,以升阳固脱。当灸至8壮时,脉搏出现,收缩压升至70毫米汞柱;灸至20壮时,血压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而得以脱险。(此案原载于米老手著《中医对克山病的认识与防治》)
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许多因湿而发生的水肿胀满,与脾有关。水、湿、痰、饮四者,异名而同类。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为津液,在病理状态下则为湿。湿聚于肺则为痰,湿流于肠胃胸胁则为饮。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停聚。溢于头面、四肢、皮下而为水肿。又“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三焦司气化”,“膀胱为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故水肿病的发生,除与脾有关外,与肺肾等脏关系也很大。基于以上认识,米老临床治疗急性肾炎的水肿常用越婢汤加味,疗效甚佳。若兼泄泻加白术;兼里寒者加附子。不效者可加桔梗开胸散结,杏仁宣肺利气。前人云:“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发汗可用越婢汤;“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利小便可用真武汤。真武汤有温阳利水之功,此即补火生土,壮火制水之法。学习米老病机辨证的经验,本人曾用越婢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多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戴某,女,时年31岁,患者于一周前感冒后,渐觉面部浮胀,四肢浮肿,经当地医院化验检查,诊为急性肾炎,遂用抗菌素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刻诊:面色苍白浮肿,四肢肿胀,按之有凹陷,自觉畏寒身痛,小便短少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弦滑,证属外感风邪,肺气失宣,脾阳不振,治拟宣肺祛风,健脾利水,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味:麻黄6克,生石膏15克,白术10克,茯苓皮30克,白茅根30克,益母草30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3枚。每日一剂,三剂。
上方三剂后小便增多,水肿大减,但又见畏寒肢冷,四肢沉重疼痛,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证见脾肾阳虚,方改真武汤合五苓散: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附片6克,生姜3克,泽泻12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生黄芪20克,防己10克。上方连服三剂后,水肿消失,精神转好,小便化验基本正常,遂用济生肾气丸调理善后而愈。
四、“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郁,是谓气満胸中而呼吸迫促,汪冰:膹谓膹満,郁谓奔迫。意指许多气机不畅,喘咳胸闷的病症,同肺有关。肺主气而司呼吸,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见喘咳胸闷。其治疗一般宜宣肺解郁,温肺化饮,可酌情选用大小青龙汤。米老认为,悲忧伤肺,肺气郁结,亦可见气短胸闷等症,在相应方中加入桔梗、贝母以宣肺解郁即可。
病案举例:李某,女,65岁,1978年某日以哮喘咳嗽半月之主诉求诊。患者素有哮喘宿疾,半月前因感受风寒,以致哮喘发作,气喘而短,痰多而稀,终日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院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经用抗菌素、氨茶碱等不效,日前又服中药三剂,亦未见大效。刻诊,精神萎靡,面色黑黄,表情痛苦,呼吸急促,痰声漉漉;舌色黯,苔白滑,脉弦滑数,证属风寒外袭,痰饮内蓄,肺气失宣,治拟温肺化饮,宣肺平喘,方用小青龙汤:麻黄10.5克,桂枝10.5克,白芍17.5克,炙甘草10.5克,干姜10.5克,细辛10.5克,姜半夏10.5克,五味子7克。三剂。上方服二剂后咳喘诸证大减,可以平卧,后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贝母等调理而安。
五、“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许多因寒而引起的收引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疾患,同肾有关。张景岳云:“收,敛也;引,急也。肾属水,其化寒,凡阳气不达则营卫凝聚,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寒有内寒外寒之分,外寒由气候寒冷,内寒由功能低降,如中气虚寒、脾肾虚寒等,但均与肾阳不足有关。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四肢百骸失于温煦,故四肢拘挛收引。米老治疗诸寒收引之证,多用辛热温肾之法。轻则用桂附地黄汤,重则用四逆汤、附子汤之类。类中风病人出现怕冷、便溏、头目昏眩、面部发麻、手足挛急、全身有紧缩感等肾阳不足表现者,则用桂附地黄汤温壮肾阳,每能改善体质,减轻症状。上世纪七十年代,米老曾按照“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病机理论,采用温补肾阳之法,治疗输尿管迂曲并肾盂积水一例,取得良好效果。
刘某,男,45岁,中共陕西省委某机关干部。患者主诉右侧腰痛五、六年,时有尿频,偶有血尿,神疲乏力;曾在上海某医院做膀胱逆行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右侧输尿管迂曲。刻诊: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虚浮,腰痛以右侧为甚,小便频而清长,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证属肾阳不足,胞系了戾,治拟温补肾阳,温煦胞脉,方用金匮肾气汤:熟地黄28克,山药、山萸肉各14克,丹皮、茯苓、泽泻各10.5克,肉桂、附子各3.5克,每剂加水5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30分钟。共煎两遍,合并滤汁,早晚温服,每日1剂。100剂。患者遵嘱服药至60剂后复诊,精神转佳,诸证若失。米老让患者将前药继续服完。以彻底治愈,防止复发。由于患者方面的原因,本案未取得膀胱逆行造影等复查结果。
以上简要介绍了米伯让先生运用中医五脏病机理论治疗部分危重疑难病症的经验。中医病机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米伯让先生运用其他病机理论的经验,本人曾整理为《米伯让运用病机十九条经验拾萃》上下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光明中医杂志1998年第6期,或可供有志同道参考
米伯让(1919~2000)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在中医治疗克山病、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等急性热病、疑难病方面有突出贡献。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