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孙思邈与《伤寒论》

苏礼:孙思邈与《伤寒论》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1-02-20


孙思邈崇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整理、发扬仲景学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孙思邈与《伤寒论》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推崇仲景学说为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文献作了毕生的努力

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崇敬认为他是唐以前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1):“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并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范东阳、张苗、靳邵诸部经方”(《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素问》、《灵枢》、《甲乙经》、《本草》等著作同样都是大医习业所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孙思邈对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阐述的针砭时弊、启迪后学的观点十分赞同多处引用。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用了张仲景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3)一段并以此作为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立论依据。在其卷一治病略例第三中引用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一段说明医道乃性命之道非精心研求、认真实践而不可得。要求医生要认真学习医疗技术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些都说明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推崇他的有关医论和思想可以说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孙思邈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相当高他尝谓:“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遂披伤寒大论鸠其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2)他对当时一些医生不深入钻研仲景学说不遵循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滥操司命以致失治、误治的现象能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义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此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遭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幸赖东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保存但仍流传不广以致孙思邈在编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到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因而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一事长于已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的精神勤求博采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分别编次在《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方及有关门下。孙思邈在撰成《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七十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集晚年近三十年所积累的医学资料和经验体会对《要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对晚年终于收集到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重新整理分别编入《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伤寒门内从而奠定了唐代纂集《伤寒论》的初基。孙思邈一生研求仲景之书对于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典籍发扬仲景学说是有其重要贡献的。

二、整理《伤寒论》首创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

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将《伤寒论》所有条文分别按法、按方比附归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以使须有检讨仓卒易知。也就是以法类证以方类证方法并重重新编次使读者易得其要旨。《千金翼方》伤寒门凡二卷计分三百九十二证伤寒宜忌十五章未计算在内),方一百一十二首。其中首论太阳、阳明、少阳病状为上卷次论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霍乱、阴易病、已后劳复病状为下卷。各经病中分别按以法统方、以方系证的原则归类。如太阳病中首列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方五首实为八首);用麻黄汤法一十六证方四首用青龙汤法四证方二首用柴胡汤法一十五证方七首用承气汤法九证方四首用陷胸汤法三十一证方一十六首太阳病杂疗法二十证方一十三首。在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中对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主治功用、服法宜忌等作了精确的归纳。并对属于桂枝汤变证处理而用的桂枝汤加减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七方亦汇集于桂枝汤法条下。这样分类使世称意义幽隐、造次难悟的《伤寒论》纲目分明条理清楚自成系统颇便于学者研习。以下伤寒宜忌诸篇则主要采取以法类证的方法对伤寒病治疗上的忌发汗、宜发汗、忌吐、宜吐、忌下、宜下、宜温、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忌水、宜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如《翼方》卷第九伤寒下·宜发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欲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间益佳不欲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阳浮者热自发者汗自出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通过以上以法为纲、比类相附的归纳集仲景使用汗法的诸条于一炉而冶使学者对仲景有关汗法的使用目的、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以及代表方剂等学术思想能有比较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从而便于临床掌握使用。

孙思邈首创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等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影响殊远。举凡唐以后比较著名的伤寒学家如方中行、喻嘉言、柯韵伯、徐大椿、钱天来、尤在泾等尽管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学术思想上鲜有不受孙氏直接或间接影响者。

三、遵仲景制方之法在实践中发展了经方

据《隋书》经籍志载隋代尚存《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但不见《金匮要略》名称。孙思邈虽亦未提到《金匮要略》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均引用了现属于《金匮要略》的大部分条文和方剂4)。有人5)认为:林亿在校正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二卷时删去与《伤寒论》重复的上卷又因此书殊缺不全故从《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书中摘取仲景治杂病的理论与方剂附在后面仍编三卷共二十五篇载方262首。由此可以看出孙思邈对于保存《伤寒杂病论》金匮部分的内容整理研究《伤寒》、《金匮》的方剂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孙思邈对于经方即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伤寒方中最重要者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说:“此之三方乃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据任应秋教授考证他的这个思想可能是从辨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之说悟出。风伤卫桂枝证也寒伤营麻黄证也营卫俱病青龙证也。后来成无己、方中行、喻嘉言等竟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影响之深可以概见。6)

孙思邈对经方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遵仲景制方之法不泥于仲景之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