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岐伯养生防病的秘密

苏礼:岐伯养生防病的秘密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1-10-15


 被称之为“中华医祖”的岐伯,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实际作者。在一部蜚声中外的《黄帝内经》中,岐伯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岐伯在养生防病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的研习可知,岐伯养生防病的秘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调“天人合一”:《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中医认为,人在自然界中生活,一定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一定要保持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从而顺应自然,外避邪气;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这是中医对养生防病的基本认识。

二、提倡“治未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要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现在所说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岐伯最先倡导的。

    具体来说,岐伯所提倡的治未病,包括摄生防病、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摄生防病强调调养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防病于未然;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瘥后防复强调康复治疗,采用各种方法扶持正气,清除余邪,最大限度的恢复体质,防止疾病的复发。但总体来看,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不与本身正气的盛衰有关, 所以岐伯在《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风雨寒湿,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顾护和培育正气,是“治未病”最核心的要件。而顾护和培育正气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养生。

三、主张“食饮有节”:食饮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过饥过饱,以免损伤脾胃。脾胃康健,正气内充,病邪自然不能侵犯人体。

岐伯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中心意思是要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

岐伯主张通过合理饮食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岐伯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通过饮食调整、食养食疗,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此外,“食饮有节”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也可以看做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四、要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是要求人们生活要有规律,有劳有逸,不过劳,也不过逸。过度劳作,有损健康;过度安逸,血脉不通,也同样会招致疾病。岐伯所说的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岐伯所说的起居有常有一日的起居有常,也有一年的起居有常。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起居和日常生活进行适当地调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黄帝内经》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说,四季的作息时间应有所不同,“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适当调整。

五、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岐伯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何来?是说要注意调摄自己的情志,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在一个相对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下,人体各脏腑的机能平衡协调,免疫力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健康长寿也就有了保证。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后来被衍化为精神养生法。人们常说,心态决定动态,动态决定状态。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节制贪欲、调节情绪,使人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从而达到心身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法主要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神志养生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客,诸病不生。

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思维方式,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尽量做到)戒骄戒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要知道,不如意事常八九,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往往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良好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