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治疗法则方面:
中医学中的治疗法则,简称“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其中“和”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方之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剂,为诸多医者常用,经辨证加减,不仅用治外感热性病,而且用治内伤疑难杂证及妇儿科疾病。表明“和”法的应用的广泛性。如治中、建中、和中、和解、调和、健脾和胃,疏肝利胆,健脾疏肝、从中调治等,均属和法的范畴。如国医大师徐经世学术主张,“从中调治”是治疗内伤杂病的常用治法,认为:“中州”即肝、胆、脾、胃,四者同居中焦,治疗杂病强调“中气”,昔人有云“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气者乃脾胃二经中间之气也,人身之十二经气升降变化皆以中气为核心,然脾之升降又赖于肝之升发,胆之顺降,方可运化为常,保持常态。并主张“五脏疾病皆可从中调治”。又如河北名医潘树和认为,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肝郁脾虚证为内伤疾病临床常见证候,常用四君子汤健脾补中,四逆散疏肝解郁,针对不同兼证,配以清热、化痰、利湿、温阳、化瘀等,疏肝健脾法临床可广泛应用。戴北山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施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需要说明的是,和法讲“和”,并非其余七法不讲“和”,因为“和”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之和,是调和、和解,通过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平其亢厉等以致和。诚如程钟龄所说“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而和法之外的七法,以及八法之间的互用,仍不离广义之“和”。实际上,它们都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恢复人体阴平阳秘、达到“中和”状态为最终目的。
五,在药物方剂方面;
“中和”思想在中药方剂方面影响亦是很深渊的,如方剂的命名涵义、配伍原则、用量用法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讲究。
1,命名:要深入理解方剂内在涵义,而古代医家在方名中体现“中和思想”的实例不少。如《鸡峰普济方》有直名“中和汤”,其功效“调适阴阳,通流荣卫,养脾进胃快飲食。治胁肋胀满,止呕逆恶心。”本方为健脾和胃之剂。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类似有:中和丸、和解汤、致和汤、十味中和汤、中和理阴汤等。如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2,配伍:方剂组方依君臣佐使为基本结构及配伍技巧,体现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和衷而共济。如《伤寒论》中麻子仁丸,治疗脾约之证,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防君药润肠通便效力不及,而配伍大黄、杏仁、白芍三味臣药,以助君药之为。大黄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与君药配伍并奏润肠通便之功。再以佐药为例,有正佐和反佐之分。《本草衍义》曰:“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做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又如《医方论》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说:“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宣泻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实际上,君臣佐使之和谐,正是“中和”思想在方剂结构上的具体体现。
3,用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五味、剂量大小、有毒无毒等,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反成病因,即现代所谓的“药原性疾病”。中病即止,不可过用。《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勿忘经言衷告。
4,煎法:某些煎药方法必须适应“中和”思想要求,如《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煎法为“去滓复煎”。对此煎法喻嘉言曰:“小柴胡汤之去滓复渣,此仲景法中之法,原有奥义。盖少阳经用药,有汗吐下三禁,故但取小柴胡汤以和之,然一药之中,柴胡欲出表,黄芩欲入里,半夏欲驱痰,纷纷而动,不和甚矣。故去滓复煎,使其药性合而为一,漫无异同,俾其不至偾事耳!又和非和于表,亦非于里,乃和于中也”。这说明“去滓复煎”是为药性合和。方中各药药性不性不同,不能较好地配合,因此采用“去滓复煎”法,使各药药性合而为一,使该方达到和于中酌疗效。
六,在养生学方面
养生与健康长寿是中医学的主要思想内容。早在《素问.上古通天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讲要健康百岁,就要养生,怎么养生,必须有“中和”的理念。同时提出人要顺应自然与四时气序的变化不能違背客观规律。所谓“人能顺应四时者,天地为父母”。西汉学者蕫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居处就其和,劳佚就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其身,谓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董仲舒认为,只有把握“中和”之道才能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说:“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度就是达到中庸之道,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气度、节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个度,养生也不例外。”在养生过程中注意“中和”思想,保持人体与大自然协调一致,保持整体阴阳和谐平衡的统一体,取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综上所述,“中和”思想,起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永久,是我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在医学的各个方面。若因致病素使人体内的阴阳动态平衡被打破,脏腑阴阳失和,平衡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运用各种方法,或矫正、或纠偏、或削强、或扶弱,而最终使机体平衡重新恢复,以达到健康状态。此过程就是“中和”思想在中医领域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真正的中医实乃中和之医。愿为中医药文化的繁荣昌盛及中医学术水平不断发展提高而努力。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