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人物。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称其为“中华医祖”,可谓当之无愧。
有关岐伯的生平籍里、师承渊源、学术贡献,笔者多年前曾撰有“岐伯论”一篇,曾在陕西省医史学会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并在《中国中医药报》上择要发表,这里不再重复。现拟就岐伯在建构中医理论体系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探讨如下。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岐伯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如在论述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时,岐伯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说,天在上,地在下,对自然界而言,阳和阴代表着天和地;对人而言,阴阳代表着气血和男女;左右是阴阳周行的路线,水火是阴阳存在的征象,而万物的生长变化,就是阴阳变化的起始和形态。因此说:阴气安守在内,是阳气在外活动的根基;阳气在外活动,是阴气发挥作用的体现。短短几句话,把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岐伯还多次强调阴阳的普遍性意义,如他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中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岐伯也有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而掌握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对于判断疾病预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岐伯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说的“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就是这个意思。
2.脏象经络:脏象是一种通过表露于外的征象去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独特理论。脏象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岐伯在回答黄帝关于五脏六腑及膻中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提问时,有一段相当精辟的论述,岐伯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处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人体而言,心脏就像国家的君主,主宰人的精神意志;肺脏就像丞相,主管气机的调节;肝脏就像将军,主管思考和谋划;胆腑就像判官,主管人的决断;膻中就像近臣,主管喜怒哀乐;脾胃就像粮库主管,主管运化饮食五味;大肠就像运输官员,负责传化饮食糟粕;小肠就像接收官员,负责吸纳饮食水谷的精微;肾脏就像负责建设的官员,主管人的技能和巧智;三焦就像负责水利的官员,主管通调全身的水道;膀胱是会聚水液的器官,经过阳气的运化,水液中的津液就会外出而濡润全身。岐伯还特别强调,这十二个脏器,只有彼此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即所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医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至今仍是学习中医脏象学说的经典之文。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学说着重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岐伯在回答黄帝关于为什么有人说经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的问题时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3]”(《灵枢·脉度篇》)意思是说,经气的运行,就像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一样,永无休止。所以阴脉的经气营运于五脏,阳脉的经气营运于六腑,就像一个圆环没有起始,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运动。那些在经脉中流溢着的精气,在内灌溉五脏六腑,在外濡养皮肤肌表。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经脉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同一篇中,岐伯还就经脉内联脏腑、外络孔窍的功能作了具体的阐明,岐伯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些论述,为人们认识经络营运脏腑、交通表里的功能,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同时也为临床从体表苗窍的变化,测知体内脏腑病变的诊断方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3.整体观念:岐伯和他的传人们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整体观念。岐伯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关系时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阴阳天地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qu驱)吟至微,秋毫在目。”(《素问·宝命全形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活动受自然界的制约,自然界的阴精和阳气相结合,人的生命才能够产生。人若能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自然界的阴精和阳气就能够对其发挥养育的作用。能够把握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人,就可以称作天子(自然之子)。岐伯进一步发挥道:天有阴阳二气,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的变化,人有虚实的不同。能够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自然界四季变化的规律;能够懂得十二经脉的道理,即就是圣人的才智也不能超过;能够洞察八风的变化、五行的盛衰,以及虚实的道理,就能够达到随心所欲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患者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明察秋毫,看得清清楚楚。
在论述人体自身的整体统一性的时候,岐伯提出了心为主导的观点。岐伯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就是说,人体自身的整体统一性,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心的指挥协调功能正常,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就可以正常运行,人体就能够健康长寿;反之,心的指挥协调功能不正常,包括心在内的所有脏腑都可能发生危险,身体的健康也必然会受到损害。心为主导的观点,无论在人们认识人体自身的整体统一性放面,还是在以之指导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4.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明确诊断;论治是确立治疗的原则和大法。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结果和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关辨证论治的目的和含义,岐伯说:“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篇》)这是对辨证论治的最基本的概括。有关脏腑辨证的内容,岐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做了集中地说明,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en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等。有关六经辨证,岐伯在《素问·热论篇》中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这些论述,无疑是后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滥觞。
通过对《内经》有关经文的研习,可以清楚地看到,岐伯首次明确地阐述了辨证论治的意义和特点,介绍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神、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治病求本、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标本缓急、正反逆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等论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药物、饮食、情志等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岐伯非常重视观察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并以之来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的吉凶。他在《素问·移精变气论》《素问·本病论》等篇中,多次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观点,认为神不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更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通过对人的动静形态、面容面色、声音气息、脉象舌象的观察,就可以察知有神、无神、得神、失神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状态,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最根本的信息和依据。岐伯曾就神的含义,与他的学生黄帝进行了一次颇为深刻的对话。据《灵枢·天年篇》记载:“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而为楯(dun盾),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气血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父母的阴血和阳气构成了生命,而神就是生命的象征。丧失神气,生命就会消亡;保护了神气,生命就有了活力。而什么是神气呢?具体地说,一个人气血合和,荣卫贯通,五脏健旺,魂魄意识显现,就是有神气。这已经是岐伯第三次在《内经》中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了,其对神的重视,于此可以概见。
在中医治疗学思想的构建上,岐伯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紧接着,岐伯还以针刺治疗为例,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结解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种认为没有什么疾病不能治疗,而是医生还没有掌握其正确的治疗方法的进取论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为之探索,为之研究,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终于使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古医学,日益达到了渐臻完美的境界。
以上从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岐伯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方面的贡献。笔者认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的根,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和源泉。中医药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把根留住。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岐伯及其学术思想的根本理由所在。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