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杨宗善:《伤寒论》吴茱萸汤的“凡三见”解读

杨宗善:《伤寒论》吴茱萸汤的“凡三见”解读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2-06-10


一、原文解读

何谓“凡三见”?答:同一吴茱萸汤,見于《伤塞论》三处:一見于《阳明篇》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见于《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见于《厥阴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凡三见”。

吴茱萸汤组成:由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辨证方解

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胃腑虚寒,受纳失常。“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尤在泾注云:“食谷欲呕,有中焦与上焦之别。盖中焦多虚寒,而上焦多逆火。阳明虚寒,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原文与注解其义明确。若309条,因少阴寒盛,浊邪上犯,吐利烦躁。378条头痛,干呕涎沫,系外寒直犯厥阴之脏,肝逆犯胃所致。综合3条,病位在肝胃,病性虚寒,病势浊气循经上逆,在胃则呕逆,涉及少阴心或吐、或利,神志不宁则烦躁不安;循肝经至巅顶则头痛、干呕。病机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方解:吴茱萸辛热温中降逆,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还可温肾以治利,最适于肝胃虚寒之证为君;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吴茱萸温胃降逆之力,方中用量最大为臣;人参味甘微苦,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兼顾吐利伤胃之虞为佐;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之补,又可制吴茱萸之燥,偕生姜以温中为使。共奏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综观病机与药证丝丝如扣,理应必效。

 

三、讨论

吴茱萸汤之治涉及到三经,即阳明、少阴、厥阴经,故有一方治三经之说。但有伤寒学者认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诚如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卷四》所说:“食谷欲呕,虽属阳明,恐挟肝经逆胃所致,先以吴茱萸温肝,下逆而探之,若得汤反剧,则非厥阴之呕,乃少阳或太阳之邪传入阳明腑病之呕,为属上焦也。”用运小柴胡汤应在考虑之列。尤在泾云:“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吴茱萸以益虚而温胃”。309条,证机仍为寒入厥阴肝经,侵脾犯胃,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所致,侵脾则不能升清而下利,犯胃则不能纳降而呕吐,气血郁阻不通,则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故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毋需用四逆汤回阳救逆。378条,周益新《吴茱萸证“探秘”》一文云:“其病机为厥阴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干呕,胃阳不布,产生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故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其为厥阴病正治之方,各家看法基本一致,勿需赘述”。吴茱萸汤之治虽有“凡三见”、“一方治三经”之说,但从六经和八纲辨证,应属于厥阴肝和阳明胃,纯属虚寒,病机相同,为吴茱萸汤证也。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