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名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精研《灵枢》、《素问》,颇有心得;临证喜用温补,世称温补派。撰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等。
一、张景岳治消渴不寐案
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尫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之,岂其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记此一案,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
《景岳全书》卷十八
【评析】消渴本不易治,加之顽固性不寐,又其人“神消于上,精消于下”,尫羸至极,更属难治之例。张氏据其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遂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归脾汤合益气养阴的大补元煎,气阴双补,阴阳兼顾,前后用药三百余剂,终使这一顽难重证,获得全愈。景岳先生认为“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的观点,确为经验有得之言。
大补元煎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方由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组成。功能滋阴血,补阳气。主治气血大败,精神失守之症。
二、张景岳治背疽案
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时,背中忽见微肿,数日后按之则根深渐阔,其大如碗而皮色不变,亦不甚痛,至十余日身有微热,其势滋甚。因谋之疡医,或云背痘,或云痰气,咸曰荤腥温补一毫不可入口,乃投以解毒之药一剂,面身反大热,神气愈困,饮食不进矣。予危惧之甚,因思丹溪有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佐之。又曰: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是诚确论也。因却前医而专固元气,以内托其毒。遂用人参三钱,制附子一钱,佐以当归、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属,一剂而饮食顿进,再剂而神采如旧,抑何神也。由是驰其口腹,药食并进,十剂而脓成。以其根深、皮厚,复用针出脓甚多,调理月余而愈。向使倾信庸流,绝忌温补滋味,专意解毒,则胃气日竭,毒气日陷,饮食不进。倘致透隔内溃,则万万不保矣。且此儿素无虚病,何敢乃尔。盖以其既属阴证,又无实邪,见又确真,固敢峻补脾肾,方保万全。坞呼,医之关系皆是类也。因录此案,用告将来,以见肿疡、溃疡,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便宜托补,如此则其受益于不识不知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
《景岳全书》卷四十六
【评析】本案是以内托为主治愈背疽的病案。内托又称托法,是用内服药物治疗疮疡病的主要治法之一。其具体含义是指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持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在临床运用上,内托之法又有托里透脓与托补的不同。托里透脓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正盛而正气未虚者;补托法则常用于正气虚弱,不能托毒外出,而见疮面平塌难溃,或溃后脓汁稀少,疮口难敛者。本案患者神气困顿,饮食不进,正气虚弱,疮面平塌难溃,故仿朱丹溪补托之法,用人参、制附子、肉桂温阳益气,佐以当归、熟地、炙甘草和营养血,和中解毒,并配合针刺外治排脓而终获全愈。
景岳先生云:“肿疡、溃疡,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便宜托补。”证之临床,此言确实不谬。但补托之法,所用毕竟为温补之剂,若误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则不仅无托里透脓之功,反有助火资邪之弊,临床应用时,尚需加以注意。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