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薛光、梅莉芳博士问:有人认为,中医药只对轻症患者有效,如改善咳嗽,乏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那么对危急重症,中医药会有效吗?
不仅仅是老百姓存在这种看法,当媒体头一天报道全国正在运用中医药抗疫时,第二天就有一位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医在早期轻症有作用,我们不指望中医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当即给中医药泼了一瓢冷水。他难道不知道:这次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一开始表现为轻症,如果不控制好,几天后,突然转重,难以救治,恰恰是这次新冠肺炎的一个重要特点吗?他难道不知道,即使是新冠肺炎的早期轻症,西医也没有治疗的药物,只能干瞪眼,希望患者不转为重症吗?因此,能够运用中医药,在轻症阶段就阻断疾病向重症发展,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汉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近400例轻症患者,用中药治疗,则无一例转为重症,全部治愈,正好说明中医药扼住了新冠肺炎的要害。
是什么原因促使轻症转为重症?而中医药为什么能够阻断疾病发展的趋势呢?同济大学医学院刘良教授解剖了十几具新冠肺炎的尸体,发现他们的肺部充满了大量粘液,即炎性分泌物,中医叫做痰,所以轻症转为危急重症之后,即使上了呼吸机,氧气也吸不进去。曾经有一位院士刚开始信心满满地认为,这次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一定会比当年SARS好,因为他出面引进了更先进的呼吸机,结果被刘良教授的解剖所见打脸了,因为呼吸机越好,越容易把分泌物引到呼吸道深部,加剧死亡。而中药则在各个环节阻止了粘液的形成,并且把已经形成的痰排除出去,不让痰湿阻塞了肺窍,导致呼吸衰竭。以清肺排毒汤为例,这个处方是确定了这次武汉的新冠肺炎为“寒湿疫”而制定的。中医历来重视“痰”与“瘀”这两种病理产物在致病中的作用,如“怪病多生于痰”;“无痰不作祟”;“湿为无形之痰,痰为有形之湿,水饮聚而为痰”。方中的麻杏石甘汤宣肺透热,开鬼门,使痰湿从上而出;五苓散温阳化气,洁净府,使水饮从下而出;小柴胡汤调和表里,守三焦,截断疾病进入的通道;射干麻黄汤化饮除痰,止咳平喘。处方还包含《金匱》治疗胸痹的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理气化痰祛湿,使粘液不能形成,这才有效地阻止了轻症向重症的转化,使重症逆转为轻症,难怪这个处方的有效率达到97%。当然,清肺排毒汤并不是治疗新冠肺炎唯一有效的方剂,例如湖南派去武汉某方舱医院的中医团队,用得最多的方剂是理中汤与甘露消毒丹,根据患者的临床证候表现,湿从寒化的用理中汤加减,湿从热化的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才能产生治愈所有患者的“特效药”。
那么,对于危急重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与西医相比如何呢?4月24日,仝小林院士在上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介绍了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662例危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中药汤剂组484例,死亡15例,不用中药的西医组178例,死亡56例,西医组的死亡率是中医组的10倍!有人不是说要统计数据才可信吗?如今,数据就摆在这里。有人不是要用双盲法检验药效吗?据说,西医组的不少患者不肯拿生命打赌,做双盲试验,只吃西药,跑到中药汤剂组去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比纯西医竟然高出这么多!1+1>1,本来是一个常识,只有心怀偏见的人才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闭眼不看事实!
除了痰液之外,中医认为的病理产物还有瘀血。国外尸检发现新冠肺炎死者肺部的毛细血管大量瘀血堵塞,这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功效,就是在这个关键环节上起了救命作用。西医参与一线抢救的专家邱海波教授及其团队,按照西医的方法,进行严格的统计对比,认为血必净能够降百分之八的死亡率,邱教授评价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根据已有详细报道的案例,中医药对危急重症个案的治疗也非常突出,如北京名医王国庆救治内闭外脱患者,即西医诊断为呼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症案例,广东省中山市李乐愚、李赛美治疗广东省第一例ECMO撤机成功的危急重症患者,均有十分详细的报道,病情起伏跌宕,治疗峰回路转,最终柳暗花明,患者得以痊愈,材料真实可信,医案可圈可点。说明只要辨证精确,用药得当,中医对危急重症的疗效是卓越的,中西医结合能够大大降低这类患者的死亡率。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