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岐伯的籍里问题,目前有甘肃庆阳、四川盐亭、陕西岐山三种说法。本文从大量经典史料和民间传承及专家共识否认了岐伯籍里的庆阳说与盐亭说,肯定了岐伯籍里的岐山说。
一、肯定一个历史事实的四个必充条件
现今历史学界要确定一个历史事实往往要求同时满足以下四个必要而且充分条件:
①典籍有记载;
②民间有传承;
③考古有发现;
④专家有共识。
从以下的论证可以说明岐伯籍里在岐山可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或四个条件,而庆阳说与盐亭说仅只能满足一个最多两个条件。
二、从“岐”姓的产生地说起
岐姓的姓氏渊源:
之一:《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岐伯当为黄帝时期生活於陕西岐山脚下、岐水之滨的古岐氏土著部落首领(岐水,在今岐山县境内,何光岳先生认为,黄帝生活的姬水即为岐水,因为读音相近,古时“岐”、“姬”不分,河水分段取名)。岐伯被黄帝“引载而归”后入王室为臣,作医官,与黄帝探究治世之道,治人之道,治病之道。后世有人将“黄帝问曰,岐伯对曰”的谈话内容记录整理成《黄帝内经》共九卷八十一篇。这部医学宝典几千年来至今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奉为医学圣经,“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岐伯被尊奉为“中华医祖”,子孙则以岐为氏。
之二:系出姬姓,《氏族典》、《续通志》载:“周文王封支子于岐国,因氏。”山东汶上县《姬姓志》载:“岐氏,系出姬姓,周文王姬昌支子笛岐,以地为氏。”
这里必须重视典籍中提出的两个概念:一是岐伯当为黄帝时期生居于陕西岐山脚下岐水之滨的古岐氏土著聚落首领。二是“周文王封支子笛岐于岐国”,史料表明,黄帝时期的古岐国就在岐山(山分两岐,形似箭括,俗称箭括岭)脚下岐水之滨的杜城岐阳一带,古公亶父弃幽迁岐建周后岐国归附周国)文王自岐迁丰时又将支子笛岐封于旧地重建岐国,笛岐以地为氏形成后来的岐姓。
岐伯之伯,或是其爵号,或是按“伯、仲、叔、季”排列中的“岐老大”。岐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见《通鉴外记》)。
三、庆阳说的不足
甘肃庆阳说仅从清乾隆《庆阳县志·人物》中引用一句“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又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这种始源考证略显简单乏力,一是所索证据年代较浅,二是缺乏四条原则中的其它三条。
四、盐亭说的欠妥
四川盐亭是历史上各聚落为争夺食盐而作战的地方,盐亭说是根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四川成都平原古有“岐舌国”,西晋时学者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是说这个古岐舌国的人们的舌头像蛇的舌头一样是分叉的,这在其它史料(如《史记》、《诗经》)等中从未见有类似的记载,即便有叫岐伯的也只会是这个古聚落中的“岐老大”,他与黄帝轩辕氏不可能见面“坐而论道”,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帝只在渭水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化圈内活动,史料没有记载黄帝翻越秦岭的事实。
以上两地只是近年来为发展游游创造了很多人造景观而己。
五、岐山说的铁证
①“崆峒”与“孔头”及三、四种典籍的记载:史载黄帝曾于小崆峒问道,而今岐山之“孔头”当为“崆峒”的方言转音。“孔头沟”至今犹在。
宋人所著《路史》明确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中说得更明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作内外经。”另有“医之始,本岐黄”之嘉言传世。《史记》与《诗经》中记载“岐山”之处分别多达十余处。这两部经典中未见有“北地”与“盐亭”的有关记载。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古籍中将“岐”、“歧”二字互相借用,可视作一字,“歧伯”就是“岐伯”。
②岐山的民间传承
岐山地区历代的名老中医都有将岐伯画像敬于诊室的习惯,他们深知“悬壶济世”必须以医祖岐伯为师,这个习惯的养成可能缘于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积淀。
岐山“岐伯庙”就建于岐伯故里——岐山县西杜城村,自明清以来至今香火鼎盛。
③专家的肯定
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先生来岐山考察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刻于石碑,2007年9月根据调研史证,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④至于出土印证,由于约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故里尚未挖掘,以上三地均未有地下出土。
结 论
当华夏文明曙光初照的时候,岐山作为炎黄文化圈中一块发祥乐土已经早于别处沐浴在了农、牧、医、易的氛围之中,这个时代在岐山脚下岐水之滨的西杜城村诞生的中华医学鼻祖岐伯,总结了上古以来医药学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开辟了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宝库,奠定了中华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一部157680字的“黄帝内经”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成就这一伟大事业的岐伯其籍里在今陕西岐山县无疑。
(詹生杰: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