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岐黄论坛 > 中医论坛 > 郑 琪:岐伯及其医论述要

郑 琪:岐伯及其医论述要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2-07-15

 

岐伯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医家。岐伯及其学术思想,在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中医药学史上素享盛誉,被尊为轩辕黄帝的“天师”,由来久矣。作为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古今多少学者都对岐伯作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有许多学术问题尚待研究,甚至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药、医史文献和陕西中医史志的研究中,愈加感到岐伯及其医论文献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遂于2007年向省中医药研究院申报立题,开展了对岐伯及其医论文献的研究,有关岐伯对军乐、礼仪等方面的事迹,不在此列,故不赘言。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岐伯其人其医事活动

1.岐伯是炎黄时期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伟大医家

依内证法,《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开卷伊始,就有“黄帝乃问于天师”的话,是黄帝把岐伯当作自己的医学老师的明证,在《黄帝内经》中,除岐伯之外,还有鬼臾区(大鸿)、伯高、少师、少俞、雷公五位参与黄帝研讨医理的医家,但岐伯的学术地位尤为突显。

据《路史》所说:“神农命僦贷季理色脉……僦贷季,岐伯之师也。天师岐伯对黄帝云:“我于僦贷季理色脉已二世也。”本史料提示,岐伯的医学自有师承,并非天成。另外,这也是对炎黄医药文化业缘关系的最好角注。

诚然如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医家链:神农—僦贷季—岐伯—黄帝……。

如果炎黄文化不能被否定的话,那么岐伯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并非乌有先生。

2.岐伯的籍里在岐山

目前学术界对岐伯的籍里有三说:一是庆阳说。庆阳在甘肃陇东,在该地区的庆城县近年建有岐伯圣景纪念馆,西峰市有岐伯祠。这两处都在老庆阳的境内。但这里最晚在夏代,是北方少数民族戎狄祖先生活居住的地方,《史记·周本纪》和庆阳史志记载,周先祖“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韦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右豳的本义是山坳中有野猪。狄的本义是在家门口煨上一堆火,拴上一条狗。犬戎是匈奴人的先民。可见这里远古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都比不上中原(包括关中)。二是盐亭说。盐亭县在四川绵阳地区,古代这里是巴人与蜀人拉锯式争夺领地和盐巴等资源的地方,这两种文化到战国以后才逐渐地被融入到华夏文化中。三是岐山说。岐山是指今岐山县东北的箭栝岭。岐下是周原(此前为姜原——为姜炎文化覆盖的地区)故地,物华天宝。《诗经·大雅·绵》说,这里的土地沃美,连苦菜也比饴糖还甜。岐下又是岐水的源头。《水经注》指出:“岐水又东迳姜氏城(今扶风县城),南为姜水。”古人以地名为姓,那么岐伯氏族圈定在神农古城的上游,岐山之阳与岐水之阳较为合理。《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地,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庶族留岐,故为岐山。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可见至先周时期,岐氏仍在岐下一带。杨东晨在《周人秘史》中更进一步溯源考释:“岐伯族地在岐,为戎所侵,势弱不能抵御,一些耕地被戎人变为牧场,故古公灭岐伯族国而迁入时,才那么荒凉不堪。岐族亡国后,自然成为周人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对岐伯籍里的史地学定位。华夏族的医药始祖决不能成为只有“图语”的“巴蜀文化圈”及后来的土家族文化圈中,也不可能是没有文字的“戎狄文化圈”中人。

3.岐伯出山

在岐伯族国的周围,西面有凤翔的鬼臾区,南有炎帝,东边不远有姬水(一般认为是麟游一武功段的漆水)。当炎黄两个有血缘、业缘关系的氏族融合过程中,黄帝族占据了优势,无论是在华夏集团与东夷、南蛮两个集团的战争中,或和平共处时期,尤其是在发展时期,民生的问题就特别重要。故而黄帝关注医药,寻访并发现医药人才是必然的。

《新修岐山县志》卷一“建置沿草”中说:“据文物普查,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表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相传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来岐山考察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今已刻于石碑。又据调研究史证,2007年9月,陕西省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

史志记载,黄帝曾西巡问道于广成子。除了今平凉的大崆峒之外,在今岐山有小崆峒,当地方言转音为“孔头”,也相传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之处。由此向东就是古岐伯族国的领地了。《路史》中追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又据《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术之药味,为大医,(黄)请主方药……作《内经》。”因此后世才有“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的嘉话。

二、岐伯医论研究

有关岐伯的医论,多而分散,拟辑一部《岐伯医论集》,作为同仁研究参鉴。

1.岐伯医论的出典

1)《黄帝内经》十八卷。(《汉书·艺文志·医经》今存)

2)《黄帝外经》三十九(七)卷。(同上,今佚)

3)《黄帝泰素》二十篇。(《七略·诸子略·阴阳家》,又名《太素》,为《黄帝内经太素》的简称,今存)

4)今本《黄帝外经》九卷。(陈士铎口述手抄本,今存)

5)《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汉书·艺文志·神仙》今佚)

6)《岐伯经》十卷。(《隋书·经籍志》今佚)

7)《岐伯灸经》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今佚)

8)《黄帝问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今佚)

9)《岐伯针灸》。(同上)

10)《黄帝岐伯针论》二卷。(《通志·艺文略》今佚)

11)《岐伯论针灸要决》一卷。(同上)

12)《岐伯精藏论》一卷。(同上)

13)《黄帝岐伯论针灸要决》。(《崇文总目》)

14)《岐伯五藏论》。(《竹堂书目》)

15)《黄帝八十一难经》。(又名《八十一难》,见于汉·张机《伤寒杂病论》;《黄帝众难经》,见《隋书·经籍志》。今存)

16)其他,散在于《禇氏遗书》,《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本草述》等。

2.现存的岐伯医论文献

一是以君问臣答方式的岐伯医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是岐伯,并且岐伯医论在此二书中占主要地位。因《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另一类经本,且以今《黄帝内经》通行本来进行有关岐伯医论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处理、发现《黄帝内经·素问》81篇中有岐伯医论的论篇是《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脏象论》、《五脏别论》、《异法方宜论》、《移精变气论》、《汤液醪醴论》、《玉版论要》、《诊要经终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经脉别论》、《脏气法时论》、《宝命全形论》、《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阴阳脉解》、《热论》、《评热病论》、《逆调论》、《疟论》、《气厥论》、《咳论》、《举痛论》、《腹中论》、《风论》、《痹论》、》《瘘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刺要论》、《刺齐论》、《刺集论》、《刺志论》、《刺解论》、《皮部论》、《经络论》、《气穴论》、《骨空论》、《火热穴论》、《调经论》、《缪刺论》、《标本病传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元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刺法论》、《本病论》、《至真要大论》,共62篇,约占《素问》一书篇目的75%。

在《灵枢》中,岐伯医论的分布情况有两种情况:“一是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问答,计有《九针十二原》、《本输》、《邪气脏腑病形》、《根结篇》、《本能》、《经别》、《经水》、《五十营》、《脉度》、《营卫生会》、《四时气》、《周痹》、《口问》、《师传》、《决气》、《海论》、《五乱》、《胀论》、《五癃津液别》、《逆顺肥瘦》、《五阅五使》、《血络论》、《阴阳清浊》、《阴阳系日月》、《病传》、《淫邪发梦》、《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外揣》、《本脏》、《背俞》、《卫气》、《天年》、《水胀》、《贼风》、《玉版》、《五禁》、《行针》、《上膈》、《寒热》、《官能》、《论疾诊尺》、《刺节真邪》、《卫气行》、《九针论》、《大惑论》、《痈疽》,共49篇。二是岐伯与黄帝、伯高、一同论医的有《阴阳二十五种人》和《邪客》两篇;岐伯与黄帝、少师一同论医的只有《岁露论》。这52篇约占《灵枢经》整个篇目的63%。在整个《黄帝内经》中,有关岐伯医论约占全书篇目的69%。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岐伯医论在《黄帝内经》中占有主导的学术地位。

二是诸家问岐伯答的,以今本《黄帝外经》为样板。仅岐伯答疑者就有伯高太师、雷公、容成、鸟师、少师、天老、司马、奢龙、应龙为当,大封司马、巫咸、奚仲、云师、力牧、大挠、雍父、胡孔甲、祝融、常伯、少俞、风后、盘盂等23人之多。该书的基本文献就是岐伯的医论为主导。

三是由岐伯传于黄帝的《黄帝八十一难经》。据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所说:“《黄帝八十一难》是医经之秘录也。著者岐伯以授黄帝。”而传到秦越人时“始立章句”,其学术源于岐伯。

四是散在于典籍中的岐伯医论,多呈只言、片语或语录格式。

三、岐伯医论的学术内容

从以上文献所见,岐伯医论,涵盖面相当广,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还有药剂学理论及治疗学内容。从医史人类学的谱系分类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学术内容。

1.体质学,或曰人体科学

这在岐伯人学医论中论述得比较充分,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体质类型的几种分类等方面,如东西南北中五方之人的不同体质;以智力而分的智愚之人;五态人;阴阳二十五种人;重阳五等人;怯勇之人;肥膏肉三型人。人的体表形态、体表符号、骨度、解剖、脏腑形态、位置及功能、藏象理论(含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等)、经络(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等)、俞穴、气血津液、精、神、情志意(心理)、梦。病理方面的论述最详,如病证(症)、病因、发病、病机、病传规律等。另外,对人寿、生理规律、生命现象等也有论述。

2.医药学

包括诊法学,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及一些疾病预测和特诊法;疗法学中有药物的内服外用、针刺、灸焫、导引、祝由等情志疗法等;药剂学理论;养生学,治未病,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摄护措施等。另外,还涉及许多医学学思想边缘学科的内容。如医史、医学哲学、古籍文献、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医德、医学传授、医药民俗、社会医学等学术思想及其萌芽。并在传承中,有一定的催化和孵化作用。

3.环境学,主要指人与医药的生态环境

如天地人关系,人与自然相应,自然的大环境、社会人文对医药科技文化的关系,即社会人文环境,人体本身的内环境等。

、本研究的知识发现与启示

作为一名中医,医史工作者、课题负责人和岐伯研究会的老兵,从哪一方面说,研究岐伯及其医论,都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感触颇多。很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岐伯其人的称谓

因为他传承炎黄医药文化,起了中流砥柱和开创性的作用,是当时医药的首席学人和高端人才,把他誉为中华医祖,是当之无愧的。并且他是远古时代的一代医学尊师,并非乌有先生。

2.岐伯的籍里在岐山

从文化的圈定、史地考定、族源认定,已得到有力的史论支撑。把华夏集团中的医祖只能放在炎黄文化圈中考察,那是医史的起码常识。故今后编修陕西史时,申遗时切莫再发生令人遗憾的遗漏和淡忘。

3.岐伯医论可信

以岐伯医论为主要文化源的炎黄医药及其《内》《难》等经典,并非纯系“托名”和“伪书”,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其成文之前历经了大约两三千年“史诗般”的口传过程。

当亚细亚晨曦初东亚时,炎黄两个华夏亚族已合而为一,兼并融合了东夷、苗黎各部族,实现统一后,和平发展和民生就成了那时的突出问题,华夏集团的首领们审时度势,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许多的创造发明都出现在那个时期,医药也不例外。考古发现,大约在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史前穿颅术成功的案例。可见,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医药方面就达到了一个不可低估的水平,古人很聪明,比如,在没有文字或记录不发达的历史年月,古人的记忆可能要比今人更强。这已被许多民族志学资料所证实。当代的藏区《格萨尔王》的许多说唱艺人,相当一些是文盲,却能大段大段说唱,甚至几十天,或更长,一说多则几百万字,甚至成千万字。按心理学分析,他们靠的是带有身心遗传性的族群“集体无意识”。如荣格所说,是从祖先那里不断重复而传下来的“原型意象”。

回头我们再看看岐伯医论及其有关的冠名炎黄的医药古籍,特别是《黄帝内经》,后来出现的《黄帝外经》,观其内容语气、人物仪态等,似纪实文学体裁,其如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研讨医药学,从仪态上,黄帝比较谦逊,尊师重教,当他听完岐伯的高论之后,常起身再拜而稽首,称善,称道。雷公由于年轻医道尚浅,常侍坐于黄帝身边,以便问道。(《素问·征四失论》)。岐伯对曰:“患乎哉向也,请遂言之。”(《素问·灵兰秘典论》)而《黄帝外经》更似岐伯与同道的座谈记要。这些比较原生态的医药文化,更能体现炎黄医药文化的原貌。当然,也能看经过口传向文字记载整理的痕迹,如《黄帝内经》中就有24篇无有君问臣答的格式,径直就是医论正文。《黄帝八十一难经》旧题为秦越人整理而成的岐伯医论专集。

炎黄医药的文本的前提基础,是诸多的口述载体。文本的形成大约在战国至汉代,整体说来,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而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和大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岐伯医论大抵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升华整理,从民俗口传文化形态到文字记载而精英化的过程。医史的流变和递嬗是复杂的。当炎黄医药的创世史诗与英雄时代已过去之后,留给当今的中医学者有许多医史之谜,尤其是中医工作者,当原今而不能薄古,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很好继承和弘扬炎黄医药科技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再造炎黄医药之辉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作者单位:(陕西省肿瘤医院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