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题讲座 > 苏礼: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及新冠肺炎的防治(一)

苏礼: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及新冠肺炎的防治(一)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2020-02-10

一、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1.中医疫病简史:中医将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疫”,而与季节和时令有关的烈性传染病又称之为“瘟疫”。数千年来,由于疫病的反复流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早在公元前22~前9世纪的夏、商、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对疫病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这一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有关流行性传染病的记载从《周礼·天官》的有关记载中可知当时人们已能掌握传染病与季节关系的发病规律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已有关于防止军中发生疟、痢一类传染病的记载。曹植有一篇著名的《说疫气》,讲述东汉末年疠气流行的惨烈状况:“家家有僵室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东汉张仲景是论治伤寒的大家他所谓的伤寒”,实际上是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的总称。据张仲景在自序中称,从建安纪元以来,不到十年之间,200多位族人中,“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唐宋之际,疫气的流行亦绵延不断,据公元1884年董玉山《牛痘新书》,早在唐开元(公元713~741)间,我国就流传有鼻苗种痘术,到了北宋时代,峨眉山就有了专门传授种痘术的人,说明当时天花的流行已很普遍。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至崇祯十六年(1643),发生大瘟疫达19次之多,其中1641年流行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瘟疫流行。

直到二十世纪,疫病的流行仍然相当频繁。1918年的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竟造成3000~5000万人的死亡;三四十年代的霍乱、天花,五十年代的黑热病,六十年代的麻疹,七八十年代的钩体病、出血热等等,无一不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疫病灾难的真实写照。

猖獗一时的非典,是本世纪全球范围内首次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非典究竟属于中医的温病还是瘟疫的问题上,中医界的认识初起虽有争议,但之后的主流意见认为,非典的致病因素有别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是疫戾之气(疠气)所致。依据其传播规律、发病和症状特征,应属于中医的瘟疫。明代中医传染病专家吴有性在《温疫论·原病》中指出:“夫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就是说,疫致病,传染性极强,不论年龄,不分强弱,互相染易。其突发性、传染性、致命性均与一般温病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在治疗非典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显著的作用,例如以邓铁涛教授领衔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治的73例患者,全部治愈,展现了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烈性传染病方面的实力。

2.中医防治疫病的经验: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强调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灵枢·官能篇》)

2)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心理因素的统一性。“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疏五过论》)

3)强调培补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恬澹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4)重视辨证论治。自从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来,中医防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成熟,渐趋完善。卫气营血、三焦等辨治温热病的方法的出现,推动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医分别用白虎汤和苍术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取得显著疗效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5)方法丰富多彩。如气功、按摩、针灸、药物等。据本人整理,仅《千金方》记载的“辟温”法就有饮水消毒辟温法(屠苏酒)、空气消毒辟温法(艾熏)、皮肤消毒辟温法、衣物消毒辟温法(药袋)、口服药物辟温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及实用价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孙思邈不仅勤求博采认真实践荟萃了大量的防治之方充实了祖国医学宝库而且慎思明辨归纳概括发展了祖国医学预防疫病的思想和理论。他说:“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这就是说天行疫一类疾病虽然不能做到完全杜绝不使发生但能够用来预防它、趋避它。所谓”,就是指有效的辟瘟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摄生防病方药避疫早治防变。这些充满着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