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又名勒草、黑草、葛勒蔓、葛葎草、锯锯藤、拉拉藤、五爪龙。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名医别录》云:“勒草,生山谷。如栝楼”。《蜀本草》云:“《图经》云,(葎草)蔓生,叶似大麻,花黄白,子若大麻子。夏采叶用。所在墟野处多有之”。《本草纲目》云:“葎草,二月生苗,茎有细刺;叶对节生,一叶五尖,微似萆麻而有细齿;八、九月开细紫花成簇;结子状如黄麻子”。最为重要的是其果穗(俗称“勒果”)似啤酒花,可代替啤酒花用于制造啤酒,我国新疆一带也已经开始应用,但还没大规模普及,所以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葎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茎长达数米,淡绿色,有纵条棱,茎棱和叶柄上密生短倒向钩刺。单叶对生;叶柄长5-20厘米,稍有6条棱,有倒向短钩刺;掌状叶5-7深裂,直径约5-15厘米,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上面有粗刚毛,下面有细油点,脉上有硬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圆锥花序,雌花序为短穗状花序;雄花小,具花被片5,黄绿色,雄蕊5,花丝丝状,短小;雌花每2朵具1苞片,苞片卵状披针形,被白色刺毛和黄色小腺点,花被片1 ,灰白色,紧包雌蕊,子房单一,上部突起,疏生细毛。果穗绿色,近球形;瘦果淡黄色,扁球形。花期6-10月,果期8-11月。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炮制淋水稍润,切段、晒干。
现代研究:全草含木犀草素、葡萄糖苷、胆碱、天冬酰胺及挥发油等;挥发油主要含β-葎草烯、丁香烯、α- 玷巴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和γ-毕澄茄烯等;球果含葎草酮、蛇麻酮;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0.015%大波斯菊苷、牡荆素。药理证实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肝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茎叶乙醇浸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显着抑制作用,葎草酮与蛇麻酮相似,也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某些真菌、酵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葎草酮为蛇麻酮的 1/20,对结核杆菌的作用为蛇麻酮的1/10。注意:葎草酮有毒性,大量注射可产生糖尿、血尿。
葎草出自《唐本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名医别录》云:“主瘀血,止精溢盛气”。《本草纲目》云:“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本草正义》云:“葎草,苦寒泄降,主湿热壅塞之实症,亦可为外疡阳毒之外敷药”。《本草衍义》云:“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安徽药材》云:“治失眠;洗痔疮”。性味甘、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用法内服煎汤,用量10-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注意非热病者慎用。
简易治法
1.慢性气管炎:葎草、野利苋鲜品各30克,洗净切段,水煎两次过滤,药汁混合浓缩成100毫升;日服1次,每次60毫升。
2.治疗肺结核:以100%的葎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4毫升,3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中以干酪性和薄壁空洞的疗效较明显;以渗出性和增殖性病灶吸收较明显。
3.急性肾炎:取新鲜葎草茎叶切碎,洗净,混以盐卤约5-8%,捣成泥状,盛磁缸中备用;用时取8-10克敷于前囟门部(剪去头发),用绷带固定,3天后另换;8-10克敷于剑突下,3天后再换;8-10克敷于脐下耻骨上方,共9天为一疗程,可以反复2-3个疗程。
4.细菌性痢疾:取葎草藤和叶水煎,使每毫升含量为3克;每次30毫升,日服2次,4-6日为一疗程。
5.小儿腹泻:取葎草加水浓煎,使每40毫升含量为30克,每次20毫升,日服3次。
6.治蛇咬伤:新鲜葎草60克,洗净捣烂如泥,滴入烧酒1-3毫升,拌匀使成泥状软膏,直接贴敷于咬伤处,外加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