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曾有四大名医闻名全国,妇孺皆知,声名显赫。他们就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一提起这四大名医,即便对于现在的中医界,也是影响深远。
他们的声望是来源于当时百姓的心口相传,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对他们的医德和医术十分信服。1935年时,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员进行考核,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这四位中医便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便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京城四大名医之孔伯华(1884-1955),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后裔。他少年时随祖父学医,秉承家学,刻苦钻研,对病患十分负责,日积月累,阅历增多,医术日益精湛,前来诊病者络绎不绝,而且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患多有奇效,一时间孔伯华声名远扬。
瘟疫肆虐悬壶济世
1910年,孔伯华始入京城,开始了在北京城的悬壶济世。1917-1918年的鼠疫,是民国以来的第一场大鼠疫。它爆发在绥远、山西地区,波及到华北及长江流域,遍及近半个中国,疫情十分严重,有一日千里之势。孔伯华和另外几位中医大夫夜以继日,研究治病,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后来,河北廊坊一带又爆发霍乱,孔伯华又投入到防疫治疗当中,每日深入村庄,治愈了大量病患,控制了疫情。其实,对于瘟疫,中医早有研究,会采用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治疗,扶正气祛邪气,主要是依靠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疾病,所以平时的养生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术高超发扬中医
当时的中医,基本都在药店坐堂诊病,孔伯华也不例外,在医馆悬壶,名镇京城,很多人天不亮就排起了长队等待就诊。而在用药上,孔伯华自是有其独到之处,就是非常擅用石膏入药,人称“石膏孔”。
石膏属性寒凉,若用量不当会伤身体,必须因人而异。而孔伯华将这石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人的老病根都被医治好了,堪称一绝。
那时正值西医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些人开始抨击中医,而就在汪精卫政权时,更是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提案。顿时,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界代表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而孔伯华作为华北中医代表,前往汪精卫政府谈判。
为了证明中医治病的有效性,当时找来了12个病人,其中6个由西医治疗,另外6个由中医治疗,看看哪一方的效果更好。结果出来后,由中医大夫治疗的病患效果相当好,标本兼治,令汪精卫也十分折服,于是决定不能取缔中医。
后来,汪精卫还亲自介绍自己的朋友到孔伯华大夫那里看病,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这下彻底令汪精卫心悦诚服。于是,当局收回取缔中医的提案,并同意成立国医馆。
药到病除名人推崇
孔伯华还是很多名人的指定大夫,寻医看病非他莫属。当时的一代名伶孟小冬就是孔大夫的忠实患者。孟小东当时住的地方离孔伯华医馆不算远,看病也比较方便。她无论大病小灾,或是稍有不适,就会请孔伯华诊治,孔大夫也总能要到病除。
后来,孟小冬到了上海,不久就茶饭不思,没精打采,但她拒绝别人为她看病,仍然只点名让孔伯华诊病。无奈,杜月笙 专程连下三道帖子,邀孔伯华前去上海出诊,并且还特意派一艘小火轮专门搭载孔伯华到上海。
见到孟小冬后,一番望闻问切,孔伯华开出了一剂药方: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这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焦三仙”,是专门用来开胃助消化的。开完药方,孔大夫还开解了孟小冬一番。
其实,他早已知道孟小冬这个病是因为心情不畅,忧思伤脾,因此导致胃口不好,这时就需要有人跟她说说话,排解烦忧。治好了情志病,再加上药物助消化,还能健脾,自然是功效加倍,没用两服药就痊愈了。
民国时期的著名政要周自齐,他曾经留过洋,当过驻美参赞和政府高官,还按照美国标准筹备了最初的清华大学,他对于中医和西医都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当他生病的时候有时就不知道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有一次,他生病住进了北京当时的德国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医院),原因是他的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而且已经化脓了。周自齐同时请来了中医孔伯华和德国的西医大夫。按照西医大夫的意见,直接动手术把腿上的疖子取下来,而孔伯华说吃中医即可痊愈,无需开刀。
中医可以运用草药把体内的毒素逼出来,清热解毒。周自齐听从了孔伯华的意见,开始服中药。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他腿上的疖子不仅好了,而且还未留下任何疤痕,令周自齐大喜。
可是这样一来,那位洋大夫可不干了,他怎么也想不通中医的苦药汤怎么就胜过了他的手术刀呢?失去理智的他冲出医院就冲孔伯华开了一枪,所幸的是子弹打偏了,孔大夫安然无恙。此事传遍了大街小巷,再一次发扬了中医文化。
妙手仁心笔墨生辉
孔伯华医术高超,他的医德也闻名于世,他每天的头10个号是免费的,帮助穷苦百姓看病。不仅如此,还为穷人提供免费的饭食,比如豆浆、米粥、油条之类,不知有多少穷人对他感恩戴德。
孔伯华还跟专门的药店达成了内部协议,穷苦人家的药钱由孔家买单。其实,那个时候,孔伯华看病所赚的钱还是很多的,基本来自大宅门和官宦人家,但却未见他过著豪华生活,因为他的钱主要用于三个用途:一是自己平日的家用,二是接济众多穷苦百姓,三是用作教育、办学,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与萧龙友一样,孔伯华也是饱读诗书,并且写得一笔好字。他对于书法的颜柳欧赵字体可随意写来,浑然天成。有趣的是,他对这个病患开方子的字体很可能与另外一个病患的不同,很难想像这竟是出自一人之手,令人钦佩,被传为美谈。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