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41~50)
41、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萎实20~30g、薤白10~1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
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42、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43、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44、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
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45、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g、白术20~3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 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46、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爽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残项强搐捐.或谵语遗尿等。
2.舌盾虹,舌面干,苔少残黄爆,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4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48、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50、栀子豉汤
[组成用法]栀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51~60)
51、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
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52、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水煎煮,顿服。
[方证]
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53、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54、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55、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胸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56、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先煎前三味,药成烊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57、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58、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5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
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60、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61~70)
61、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62、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63、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
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晡发潮热者。
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1. 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66、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67、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68、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
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69、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70、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2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
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71、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
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
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77、四逆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78、真武汤
[组成用法]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痿跛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79、附子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
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8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g(鲜者连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证]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81~90)
81、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82、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制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83、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
84、白术附子汤
[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85、当归芍药散
[组成用法]当归10~20g、芍药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方证]
1.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
2.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跗浮肿。3.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86、当归四逆汤
[组成用法]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g、红枣10~30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脉细,舌淡苔白。
87、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用法]当归10~30g、贝母10~30g、苦参10~30g。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汤,入蜂蜜30g冲服。
[方证]
1.小便淋漓不尽,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大便干燥。
2.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88、肾气丸
[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
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89、复脉汤(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烊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90、胶艾汤
[组成用法]川芎6~10g、当归10~15g、芍药10~20g、阿胶10~15g、干地黄15~50g、艾叶6~10g、甘草3~6g。水煎,阿胶另烊后兑入,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不止或反复发作。
2.腹中痛,按之软弱无力。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