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经验传承 > 印会河教授经验方(1-2)

印会河教授经验方(1-2)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2-07-08


印会河(1923- 2012),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印秉忠为我国南方名医。印会河自幼随父读医书,1940年即开业,济世活人,1954年后在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主编《中医学概论》及《金匮》讲义。印会河教授是中央保健医、首都国医名师,也是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中国北京’同堂杯‘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


1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桑白皮1O克,桑叶lO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O克.芦根3O克,生石膏3O~ 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lO克,苏叶10克。
[验案] 陈某.男,2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2917。初诊 1989年8月21日主诉:高热9天。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发热(38~40.2℃),咳嗽、吐黄色脓痰,伴头痛、咽痒、纳少。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人住院。检查:血沉47 mm/小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变。其他如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冷凝集素,外一斐反应,嗜异性冷凝集试验,血、便、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虽经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但体温、咳嗽等症状均控制不满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风温肺热。西医诊断:右下肺肺炎治法:宣降清肺。
处方:桑白皮l5克,桑叶lO克,省仁lO克,黄芩l2克,生石膏3O克(先下),桔红10克,清半夏6克,桔梗1O克t紫花l0克,冬花10克,生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1 5克,地骨皮15克,枇杷叶lO克,芦根3O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9年8月26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惟仍咳嗽,吐白粘痰,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前方显效。继服原方7剂,每日1剂。患者于1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

[按语] 温热之邪在表,需从皮毛疏散。杏仁、桑叶既有开散皮毛,微微发汗的作用,且其性凉润.功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生石膏解肌清热i桔红、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叶、芦根宣肺润肺+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银花、连翘为优。
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台方,经多年临床使用,现已成为印教授抓主症的常用方剂,临床凡遇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炎症明显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

 

2 小柴胡汤加减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l5克.半夏1O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O克,山豆根10克.生姜1O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 便实者加生大黄3~1O克。
[验案] 王某,女,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2419O。初诊;1997年2月25日。主诉;发热5天。病史;患者因感冒发热5天,体温38℃左右.伴有畏寒恶风,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黄涕,有时带血.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燥,两日未行,小便黄。检查:热病面容,语声重浊,咽喉充血舌苔薄自,脉浮滑数,心肺(一)。
辨证:邪居少阳、阳明二经。西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冶法:两解寒热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lO克,枇杷叶10克,青蒿l5克,佩兰10 克,芦根30克,
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2月28日。药后身热即退,惟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纳少,大便已通畅。舌苔薄白,脉滑数余邪未尽,继服上方3剂。
随诊:服药尽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复正常。
[按语] 该患者系外感发热5天,邪已传至少阳,故见寒热往来,口苫咽干,进而邪达阳明,乃见鼻流黄涕,带血,大便燥结,为阳明腑实之症。故予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滋补之味,加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泻阳明之火;芦根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枇杷叶润肺止咳祛痰;青蒿、佩兰清热化湿;生姜温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发热三剂而退,全症又三剂而愈。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