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经验传承 > 印会河教授经验方(5-6)

印会河教授经验方(5-6)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2-07-29


1.5 清燥救肺汤加减(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lO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lO克,沙参l5克,黑芝麻l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验案] 陈某,男.3O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6692。
初诊:1992年4月14日。主诉:感冒咳嗽1O余天。
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 x线胸透(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药等效果不佳。现症干咳无痰,由于剧咳,彻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检查:x线胸片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血常规: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肺热燥咳。
冶法: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参1 5克,生石膏3O克(先下),浙贝母10克,阿胶珠10克,炙枇把叶12克,麦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O克.生甘草l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亦能人睡.
继服3剂后,咳嗽即告愈
[按语] 该患者证属肺热燥咳,冶疗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加减。印会河教授治疗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减, 该方中桑叶甘寒味苦,轻清凉散,能清热宣肺,润燥为主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泻肺经之热;麦冬滋养肺阴而润燥三药相伍,一宣一清一润.宣中有清.清中有润.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 阿胶、胡麻仁滋阴润肺,人参、甘草补益肺气, 而且甘草兼有润肺止咳作用.临床应用此方,凡症见干咳无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为主症者.井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均可使用,一般疗效较好,在辨证时应当区分痰与沫之不同。痰为水湿所生,一般量多有块,较易咯出;沫为燥热灼伤肺阴而成,量少质粘,轻如飞絮.胶粘难出,此方适用于后者.在用药方面常以北沙参代人参,且人参性温,易伤肺阴,故以养阴润肺的北沙参代之;尚可加入芦根、石斛等,以增强其润肺作用井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热,海蛤壳亦有生津润8古之效若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还可加入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咽。

1.6 三甲复脉汤加减(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O克,麻仁lO克。
(功用) 滋阴法潜阳。
[主要症状] 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决.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 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冶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紊乱。
[加减] 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
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验案] 邱某,男,8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1189.初诊:l992年1月16日。主诉:家属代诉昏沉嗜睡月余。病史:终日卧床,昏沉嗜眠,语言不利,肢体枯瘦如柴,咳嗽,痰粘不易咯出,纳谷甚少,大便干燥,数日1次,小便不畅。检查:呼之能应,意识尚清,心(一)"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舌干红,舌苔黄褐色如积粉。脉弦劲有力。
辨证:肝肾不足,津亏液枯。
冶法:滋阴潜阳。处方,生牡蛎sO克(先下),龟板30克(先下),鳖甲30克(先下),生地l5克,麻仁l0克,白芍24克,阿胶珠10克,生甘草l0克,川贝母l0克,元参15克,麦冬l2克,五昧子l0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1月23日。服药后全身干缩状态减轻,水津未复,舌上津回,大便已调,排尿流畅,咳嗽亦减轻。舌红,舌苔灰褐色,咏弦劲有力。病有转机,继服原方7剂,密切观案。
[按语] 该患者年高已八旬,肝肾具衰,津亏液枯,肢体不荣,全身干缩,肺热燥咳,肠燥便秘。故以三甲复脉汤之三甲(生牡蛎、龟板、鳖甲)滋阴潜阳,使虚火潜降,以复脉汤养阴生津,滋荣润燥,填补真阴,以救亡阴失水危证。加麦冬、五味子加强滋补肺肾之阴液,以疗肺热之燥咳。该方含消瘰丸(元参、川贝母、生牡蛎),能消散结滞,舒通障碍,以促进阴液循环.荣养肢体,以利康复。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