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小青龙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炙麻黄l0克,桂枝10克,白芍l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l0克.半夏l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 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 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lO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l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O克以和尿消肿。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26751。初诊:1993年l1月l1日。主诉:咳嗽半个月余。病史:患者感冒之后,咳嗽日渐加重,痰色白,量多质稀,容易咯出,有时如清水涎沫,伴有胸闷,憋气、喘息不能平卧.每日需吸氧气数次。大便干燥,3日未行、小便不畅。
检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血常规(一)。端坐呼吸,唇甲轻度发绀,喘息状态。心律齐,心事 7O次/分,两肺呼吸音急促,左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闻及中等量大、中水泡音以及少量哮鸣音。肝睥未触及。
舌质淡暗,边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辨证:外寒内饮。西医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温化水饮,止咳平喘。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1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3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 1993年l1月16日。药后咳嗽明显较前减轻.痰量亦减少,夜间巳能平卧,睡眠尚可,大便仍干结,2~3日一行。
检查:右下肺仍可闻及大、中、小水泡音.偶闻哮鸣音,口唇仍有轻度发绀,舌质暗有瘀点,舌苔黄腻.脉沉细数。
再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处方;桂枝1O克,白芍15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l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6克.生石膏3O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11月23日。药后咳嗽基本痊愈,痰亦很少,惟大便干结难行,3~1 日一次,故改予润肠通便之剂。
[按语] 小青龙汤是印会河教授冶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因麻黄有发汗解表、加速心搏的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并宜用蜜炙麻黄以缓其性。细辛、干姜温肺化饮,辛温峻烈,故细辛用量一般在3克以下。甘草能缓和诸药的辛燥。半夏燥湿化痰止咳.为咳家圣药。五味子、白芍以收敛肺气,以防温散太过,耗伤肺气,即温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生石膏配台麻黄.宣肺降气平喘,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另加苏子、白芥子降肺化疫。凡临床见咳喘癀多清稀,或咳吐水泡痰,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者,均可使用此方.效果甚好。
1.8 四种丸合附子理中场加味(源于《证浩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O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lO克,五味子1O克,熟附片l5克,炮姜lO克,党参lO克,白术1O克,炙甘草1O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O克,以消食助运。
[验案]齐某,女,31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2959初诊:1 993年3月15日。主诉腹泻2年。病史:2年来大便每日2~3次.呈水样便,完谷不化,腹胀肠鸣,腹部发凉,喜暖恶寒,受寒则泄泻加重,白带多,全身乏力。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镜检未见异常。舌质淡,舌苔薄白,隙沉细弦。辨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肠功能紊乱。治法:温肾补脾。处方:炮姜6克,熟附片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炒党参12克.补骨脂l2克,吴茱萸lO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0克,禹余粮l5克,赤石脂15克,黄连3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3月22日药后腹泻减轻,大便每日1攻,但仍为水样便,肢体畏寒,受凉后则小腹痛,喜食热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细,仍属睥肾阳虚末复,当继续温补脾肾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l8克,焦白术15克,炒党参l2克,安甘草9克,补骨脂1O克,吴茱萸1O克,内豆蔻1O克,五味子10克,赤石脂l5克,禹余粮l5克,黄连9克.煅牡蛎3O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洒代水)。
7付,每目1剂,水煎服。
三诊 1 993年4月1日药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剂,腹胀痛亦消失,惟纳尚少舌质淡,苷薄白,脉沉细。继续温补脾肾,巩固疗效。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20克,焦白术l5克,炒党参12克,安甘草9克,黄连7克,补骨脂l0克,吴茱萸1O克.肉豆蔻lO克,五味子10克,焦三仙各9克,赤石脂1 5克,石榴皮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lO荆。
[按语]暴泻多属湿热.久泻多系阳虚。该患者腹泻2年之久,腹冷恶寒,完谷不化,舌淡苔白,一派阴盛阳虚之象,脾阳虚受则不运,肾阳虚则不化.运化不健.必致泄泻,故以四种丸(补骨脂、内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补肾阳,以附子理中汤温肾补睥,并重用附子
(熟),以火生土之义,肾阳充则脾阳振;理中汤(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以炮姜易干姜者,炮姜温阳止泻。患者为九泻故加入赤石猎、禹余粮丸,温阳固摄止泻。若为湿热暴泻.则非所宜。灶心土煎汤代水煎药,是印老用于治疗虚寒泄泻的常用药物,而且价廉效好。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