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洪文旭:路志正用药配伍经验

洪文旭:路志正用药配伍经验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1-29

 

按语: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不幸于2023年1月20日13时58分于北京仙逝,享年103岁。现将笔者2010年所总结的学术文章重新发表,以资纪念。

 

路志正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医60余载,在学术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对疑难病证的治疗造诣颇深。专著有《中医湿病证治学》《中医心病学》《中医湿病证治学》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1. 眩晕从脾胃论治

眩晕之证,归纳起来无非风、火、痰、虚四端,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由于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居于中土而灌溉四旁,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胃互为表里,燥湿相济,升清降浊,其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辨证分为5证:土壅木郁,化火生风当以培土植木、理脾和胃为治,选用平胃散、半夏泻心汤等;痰湿蒙蔽,清阳不升属痰湿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温胆汤,水饮证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脾肾阳虚用真武汤或术附汤;五脏之虚,气血亏损属脾虚者用四君子汤加半夏、天麻,肝木无制者用黄芪建中汤,气血俱虚者用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等;脾气亏虚,清阳不升宜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之治,方用益气聪明汤,可加升清之柴胡、葛根、升麻、荷叶、桔梗,降浊之杏仁、枳实、厚朴、苏梗、牛膝等;虚实致病属虚证之肺脾气虚用黄芪建中汤,心脾两虚用归脾汤,脾肾两虚用大补元煎,实证之肝脾不调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胆胃失和用小柴胡汤、温胆汤等。

在眩晕发病的四大病因中,风、痰、虚与脾胃密切相关,因诸多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抑郁、失治误治、将息失宜,皆易损伤脾胃变生它证。而对于心肝火旺等火证眩晕的治疗,又当注意勿过苦寒,以免伤及脾胃。故临证时除注意调理脾胃为重点外,尚须考虑各脏腑的寒热虚实,兼挟症等而灵活辨证,以提高疗效。

2. 中风分三期辨证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因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的善行数变特性相似,故名之“中风”。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病位深、病情重。中脏腑又有闭证、脱证之分,均为危急重证。

辨证治疗在初期勿急于补益,因多痰火、肝风为患,应审慎而施。治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祛湿通络之法;中期应益气活血,待痰火清,肝风熄,阴复阳潜,病情稳定,而气虚征象显露时,再投补阳还五汤之类,兼瘀血者不需多虑,兼痰、火及肝风者宜平肝熄风,涤痰开窍以治其标,用导痰汤合黄连温胆汤化裁;后期以扶正为主,此时病情稳定,由重向轻方面转变,治应扶正气,益肝肾,养精血,强脾胃,冀其气血充旺,肌肉筋骨得养,对肢体之萎废、瘫软、僵硬均可起到康复作用。

对年高中风宜邪正合治,因其既有风火、痰热,痰阻等标实的一面,又存在着体质衰弱,阴精不足等本虚的一面,主张“邪正合治”法(太子参、麦冬、沙参、大黄、枳实、黄连、竹茹、半夏、陈皮),扶正以祛邪,祛邪即可以扶正。临床应认真地研究探讨因、机、证、治,采取灵活的治疗措施。

3. 湿病与痰瘀有关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表现为云雾雨露冰雪外侵而发,内湿由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而成。而湿与痰、瘀同源而异流,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均以气机不利为病理基础。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滞为瘀。湿邪为病具有发病隐袭,易阻气机,症状重浊,病位广泛,病程迁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季节性,临床多以湿困脾胃,健运失职为主,出现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四肢酸懒,胸闷脘痞,淋浊,带下,泄痢,及湿痹,湿疹,湿温等。痰饮为病虽有无处不到的特点,但病位多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既可表现为咯吐而见的有形之痰,又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组织中的“无形之痰”。瘀血为病以络脉不通,气机受阻为主,出现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等。三者在形成过程中都与气滞有关,气滞则水停,则血瘀,而瘀血内阻亦可影响津液的代谢而形成水湿、痰饮。目前冠心病从痰瘀论治已得到广泛认可,从病理形成过程来看,湿邪是源头,痰浊是过渡,痰瘀是结局,因此在痰瘀尚未形成之前从湿论治,对痰瘀前病理产物湿进行早期干预,是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乏力,四肢酸重,胸腹闷胀,饮食无味,口中粘腻,口干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为主要症状。辨证分4型论治:湿浊中阻治宜芳香化浊,行气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炒苍术、厚朴、大腹皮子、茯苓、清半夏、陈皮。湿热蕴结属湿重者治宜祛湿清热,行气调中,药用藿梗、半夏、草蔻仁、黄连、厚朴、杏仁、滑石、通草;热重者治宜清热燥湿,辛开苦降,药用茵陈、黄连、栀子、半夏、炒枳实、黄芩、连翘。寒湿中阻治宜温中散寒,燥湿行气,药用厚朴、干姜、草蔻仁、苍术、陈皮、广木香、云苓、泽泻。脾虚湿困治宜健脾益气,芳香化湿,药用太子参、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砂仁、扁豆、藿香、生姜。因此辨证时要善于抓住主症,治则首当舒畅气机,用药轻灵活泼,不可过多过大,禁忌过用寒凉,滋腻。用心体会,方能驾轻就熟。

4. 痹症按病因遣方

痹症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气而成,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乃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以下仅从难治病论述:

燥痹是以口、鼻、眼干燥,舌红乏津,唇红干裂,皮肤干燥或甲错,低热,关节疼痛,或骨节僵硬、变形,累及肺、肝、肾、胃肠等多脏器、多损伤的疾病。辨证分3型论治:燥伤肺饮,肺卫痹阻治宜生津润燥,轻清宣肺,方用清燥救肺汤(生石膏、霜桑叶、人参、胡麻仁、麦门冬、阿胶、枇杷叶、甘草)加减;燥伤肺阴,心脉痹阻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生脉散和加减一贯煎(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炙甘草)加减;燥伤胃阴,脾虚肌痹治宜养脾益胃,生津润燥,方用养脾润胃汤加减。

痛风亦属于“痹症”范畴,而与发病密切相关的尿酸则属于“湿浊”,是人体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血中有热,污浊凝涩,复受风寒湿热之邪外侵,湿热蕴结,内外合邪,痹阻肢体经络关节而成。其症状以拇趾及跖趾关节,突于夜间红肿热痛,痛如虎啮样疼痛,或伴有恶寒发热等为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可出现痰核结节,伴有关节肿大、僵硬、畸形,以及小便浑浊、砂淋、血尿,尿少浮肿,恶心呕吐,癃闭,关格等危重证候。早期多实,治宜凉血疏风,祛湿清热,方用麻杏薏甘汤合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加减;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虚实兼挟,治宜扶正驱邪,标本同治,扶正当益气养血,祛邪则根据不同阶段,采用凉血疏风,祛湿清热,涤痰通络,泄浊化瘀等法,灵活运用。

悼念路志正教授23-01-27 

首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老师路志正教授,于2023年1月20日13时58分因病北京仙逝,享年103岁。1920年生于河北藁城,字子端,号行健,幼承家学,正步杏林。1934年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先后拜路益修、孟正己、王步举等名医为师,尽得真传。1939年医校毕业,1942年经河北省中医考试取得中医师资格后,步入杏林,悬壶乡里,越十年学验渐丰。1950年在北京行医,1951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1952年入卫生部中医司工作,参与“一司两院”(中医司、中研院、四所中医学院)创建,1973年调入广安门医院至今,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中央保健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药监局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创始人。他从医八十余载,精通内外妇儿,精研外感内伤、伤寒温病之学,擅治杂病,屡起沉疴。擅长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成立全国最早以研究内科疑难病症痹证为主的内科研究室,创建风湿病学科。熟稔经典,融汇百家,崇尚脾胃学说,铸就“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从脾胃论治胸痹;承古推新,发展湿病理论,首创燥痹、产后痹,研发痹病新药;杂合以治,提倡针药并施、内外合用、药食相配、身心同治。笔耕不辍,著述等身,主编出版《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医内科急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湿病证治学》《路志正医学丛书》等专著。自上世纪60年代始,培养研究生、学术传承人、中医优秀人才或徒弟200余人,均已成为中医界的中坚力量。传承国粹、弘扬文化,精研书法,铸就“路氏书法”之韵,出版《路志正诗书墨迹选》,将医道和书法融为一体,展示出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建学科,兴特色,创学会,做科研,抓急症,育英才,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百岁辉煌、灿烂人生,以家国兴旺为己任,以中医浮沉为谋虑,体现了一代国医大师关于“国强、家和、学成、业就”的人生期许和独特轨迹,正可谓“路直成道业精妙,志正方圆享天年”。他与我的老师谢海洲同在一个医院工作,而且都擅长风湿病研究,谢老生前曾寄过他们编著的《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一书,读后获益匪浅。2009年他被评为国医大师时和2011年读《中华中医昆仑·路志正卷》后曾写诗二首,后来拜读有关学术专著,总结“路志正用药配伍经验”一文发表。惊悉教授逝世,非常沉痛,祝福他一路走好,他的精神将垂范千古!特写诗以悼念:

中医大家路志正年逾期颐惜寿终。非遗项目传承人建研究风湿病。

熟稔经典融新知,崇尚脾胃治杂证。品德学识众敬仰,弘扬仁术育精英。

祝贺评为国医大师2009-09-15

京华教授路志正,医药非遗乃传承。诵读经籍法东垣,培育人才立新功。

创立燥痹新概念,研究湿病宜化通。提倡非典从温治,传扬国粹五洲行。

中华中医昆仑·路志正卷2011-10-06

河北藁城路志正,善治杂病扬美名。脾胃学说是根本,温热理论为依凭。

治学严谨育桃李,医术精湛救民众。道德高尚人称赞,杏林花满庭。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