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下)

苏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下)

来源: 2023-03-12


五、六经病证的治则

六经病证的治则,不外扶正祛邪两个方面,而且始终贯穿“扶阳气”、“存津液”的基本精神(米老认为《伤寒论》第一方用桂枝汤加粥到最后一方竹叶石膏汤加粳米通前至后,说明了“存津液,保胃气”的道理),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治疗的具体运用上,诸如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黄的下法,黄连的清法,姜附的温法,参草的补法,柴芩和法,虻蛭的消法,可以说是集、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大成。其所载112方87味药,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学之有规矩准绳,用之亦得心应手。

三阳病多属表(里)实热证,其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但不同的病情又有不同的祛邪方法。如太阳病在经表,则宜解表之剂,表实伤寒宜开泄腠理,发汗散寒,方选麻黄汤;表虚中风则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太阳病腑证又有蓄水、蓄血之不同,蓄水证的主要特点是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治宜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蓄血证主要特点是少腹硬满,如狂发狂;治宜破血逐瘀,方用桃核承气汤。至于其他兼证、变证,如兼烦躁,兼痰饮,兼痉病,成结胸、脏结、痞证等,则宜随证施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汗法用得好,往往一汗而解;用不好,则变证丛生,这是应该认真注意的。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就其性质来说,属于里实热证,一般可分为经证和腑证。经证以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舌苔黄燥为特征,治宜辛寒苦寒消解里热,方用白虎汤;腑证以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然汗出,脉沉等为主证,治宜苦寒攻下,泻火救阴,方用承气汤。阳明病又有固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致便秘的脾约证,则宜养阴润燥通便之脾约麻仁丸(小承气加麻、杏、芍等),此亦所谓增水行舟之法。若阳明余热不解与湿相搏,阻滞气化,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发黄证,其热重于湿的阳黄,治宜清热利胆渗湿,方用茵陈蒿汤;其湿甚于热的阴黄,则宜温化寒湿,方用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

少阳为枢,其病在半表半里,因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以免耗伤正气;又不在里,故应忌下,以便误下伤阴。阴虚火动,则易成惊。又因胸中无实邪,故不能用吐法,以免伤阳而成心悸。治疗以和解表里为主,方用小柴胡汤。少阳病兼证较多,可在和解的基础上,视其病情不同,兼用解表攻之法,随证施治。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以扶正为主,但具体病症又有不同:

太阴病以脾虚湿甚为特点,主要表现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脉证,治疗以温中苦寒为原则,方如理中汤、四逆汤之类。李东垣的《脏胃论》就是受这一原则的启发发展而成的,如四君子汤及其变方(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的核心就是理中汤

少阴病属于抗病机能明显衰退,呈里虚里寒之证,治疗以扶阳育阴为主,前者针对寒化(少阴本证),后者针对热化(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咽痛、咽中生疮)。扶阳宜温补,方用附子汤;育阴要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等。少阴兼表可用温经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兼阳明里实证(少阴三急下证),可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阳回则生,阳亡则死。少阴病本质是阳虚寒盛之证,故始终以温阳为主。

厥阴病证候比较复杂,寒热错杂,治疗亦应随之变化。一般来说,寒者宜温,热者宜清,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如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乌梅丸温清并施;肝胃寒逆,当暖肝降浊,用吴茱萸汤;血虚寒凝者,用当归四逆汤(米老曾用该方加白酒一两治疗克山病有效);气郁证,用疏肝解郁之四逆散等。

此外,在表里同病的情况下,一般应按照“先解其表,后治其里”的原则,在具体运用上,又有“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变法,临床应予注意。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