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中)

苏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中)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3-03


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正邪强弱的总概括,二者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后世所说的八纲辨证,就是从《伤寒论》中得到启发,加以系统化的。

阴阳学说渗透在中医学术中的各个方面,六经辨证也不例外。《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于六经,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怎样才能辨别病症是属阴,还是属阳呢?《伤寒论》第7条作了明确的回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一般地说,三阴经病均有发热,表示阳气有余,邪气亦盛,正邪斗争激烈,其病变属于表(或属里)、属热、属实;三阴经病多不发热而恶寒,说明阳气不足,抗邪无力,病变属里、属寒、属虚。《内经》上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理由即在于此。

阴阳之盛衰,可以验之于寒热,已如上述。但寒热又有真假之分,《伤寒论》辨寒热真假,以壮热或身大寒,欲得近衣和不欲近衣为依据,抓住了本质。如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当然,临证还应综合其他情况如伴口不渴、尿清长,脉大而软或数而无力等多为真寒假热;口渴、喜冷饮、尿黄赤,脉数、舌红等多为真热假寒等。

虚实的问题,也同样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如同一太阳表证,有虚则中风,实则伤寒之分。如同一少阴里虚证,又有寒化热化的不同。如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为少阴热化,阴虚内热;305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为少阴寒化,阳寒阴盛。又如:“发汗后反恶寒者,虚也;不恶寒反热者,实也。”前者为汗后阳虚,用桂枝新加汤(加参);后者为汗后邪盛,用白虎汤。

就表里而言,一般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属里;邪在经络属表,邪入脏腑属里。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如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太阴病属里等等。具体地讲,太阳病之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证。

以上述可见,八纲辨证是在首先辨明阴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从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一般地说,三阳病多属表(里)热、实证;三阴证多属里、虚、寒证。这就体现了八纲贯串于六经辨证之中。但是,仅辨八纲,还是不具体,不彻底的,就像人找到了街道还没有找到住户一样,仍不能确切而深刻的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而六经辨证把八纲落实到脏腑经络上,从而使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既能高度概括,又能体切入微,有效地指导临床。

四、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经常处于传变运动之中。这是因为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病变常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相互传变、合病并病等证候。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进展。一般是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变;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变化。但多传变并称。

六经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两经或三经合并为病。其中,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没有先后次序之分的为“合病”(279),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少阳与阳明合病(256),太阳少阳合病(162)以及三阳合病等四种。若是一经证候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有先后次序之分的,则称为“并病”。如太阳与少阳并病(120),太阳与阳明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106)等等。从病情来看,合病多属原发,其势急骤;并病多属续发,其势较缓。据资料报道,日本学者不太强调“传变”之理论,却比较致力于合病、并病等实际问题的处理。

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不仅有传经而来的,而且也有“直中的”。所谓“直中”就是外邪不经三阳,而直接出现三阴的症状。《伤寒论》中无“直中”明文,但有直中之病。如伤寒直中太阴,起病即见吐利、腹满而痛的证候;直中少阴则见脉微细,但欲寐等;直中厥阴则较少见。病邪之所以能够超过阳经而直中阴经为病,其主要原因为正气内虚、抗邪无力,故临床上见到的直中之证,多较一般传经之证为重。

临床上往往还有由于误治之后(也有未经误诊,自身恶化者),病情加重,证象复杂者,称为“坏病”。如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中,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这是一则太阳病误用吐下,复加烧针所形成的坏病。类似这种病例,在《伤寒论》中是不少见的。如158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此即太阳误下成痞的坏证。所以张仲景特别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处理原则。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一般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邪正消长力量的对比;二是治疗处理的当否。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反之正气虚衰,抗邪无力,则常导致邪气内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邪气虽已内传,但正气在与邪气斗争中逐渐得到恢复,又具备了驱邪外出的能力,则又使病情由阴转阳,或以“战汗”而解。正邪力量的对比,也是相对的,疾病的传变不仅与正气盛衰有关,而且也与邪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若感邪势盛,长驱直入,正不胜邪,必然向内传变;而邪气不甚,或者与正气斗争变衰,则无内传之力,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由此可见,六经传变与否,主要是以脉证的变化为依据,而不是无条件地按六经排列次序自然发展,更不是以病的日数计。论中提出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就是经例证。至于治疗的当否,对正邪斗争的影响更大。辨证确切,治疗得当,则正胜邪却,疾病向愈;反之遂成逆证、坏证。“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是不言而喻的。

由表而里,由阳而阴,这是邪胜正衰的传变规律;而由里达表,从阴转阳,则是正复邪衰的征象。如192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刺激太阴转为阳明腑实的证候。又如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为少阴病转出太阴经之脉。若厥阴病,出现呕而发热者,为转出少阳。这些都是属于由里达表,由阴转阳的传变之证,不过前者是病情进展的传变,而后者则是病情向愈的转归。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