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中)

苏礼: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中)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4-07


2、参阅注文,独立思考

《伤寒论》的注文多为和各家注疏《伤寒论》的经验阐发。历代出现不少伤寒名家,也出了不少伤寒名著,见仁见智,各有发挥。据曹炳章先生《历代伤寒书目考》所录,晋唐元明清至民国,计注疏四百二十八种,加上日本伤寒书七十七种,合505种(《金匮》论疏尚不计)治伤寒而留下著作的,从宋至民国计389家;四川省中医学会曾组织人员对仲景著述进行了目录学整理,初步统计自唐宋以来,有《伤寒论》注家753家,专著1061种(《金匮》150家,195种),要想尽读这些注本,既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较好的注本,不仅可以帮助对原文精神的理解,还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路,因此,在阅读白文之后,再选阅几家较好的注本,还是很有必要的,兹介绍几家公认的较好的注本:

⑴金(宋)·聊摄(山东阳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这是通注《伤寒论》的第一部书。汪琥说:“成无己注《伤寒论》,犹王太仆注《内经》,所难者唯创始耳。”成注的最大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说理比较中肯,以经解经,最为详明。他注解的方法,悉以《内经》、《难经》为依据,如他解释小青龙证的“心下有水气”时引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形寒饮冷则伤肺”之说;解释50条“脉浮紧者,自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注云: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这些都说明,仲景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是非常纯熟的,尽管在《伤寒论》中,很少看到张氏引用《内经》的成语,但一经成氏注释,则知仲景主张,往往以《内经》为依据,足见仲景所说“撰用素问、九卷”完全是有来历的,足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将《内经》理论适用于临床。成氏还有《伤寒明理论》和《伤寒论方解》两种书,前者反复分析了发热、恶寒等五十个症状的性质;后者探讨了20个主方的方义和运用,三书鼎足而立,缺一不可。

⑵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论附翼》二卷。柯氏主张不必孜孜求于张仲景旧论的编次,更主要的是张仲景辨证的心法。在具体方法上,采用以证为主,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的方法,即所谓分经类证,以方名证。例如太阳篇,他分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十一证类。桂枝汤里汇列有关凭脉辨证16条,桂枝坏证18条,桂枝疑似证1条;有关桂枝证的十八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加附子等汤统列于此。麻黄汤证里汇列有关麻黄汤脉证14条,麻黄汤柴胡汤相互脉证1条,汗后虚证8条,麻黄汤变证4条;有关麻黄汤证五方,如麻黄汤、麻杏甘石汤等统列于此。其他诸证,亦无不按照此类分条列。这就是柯氏以证为主,汇集六经诸证各以类从的方法。他这样分篇汇论,契纲详目,证因类聚,方即附之的方法,对于临床来说,是比较适用的。总的来说,柯氏注的优点,是指出了伤寒不单为伤寒一证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后来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也是以方类证,不过他和柯韵伯的不同点是:柯分经类证,以方名证;徐则以方分证,方不分经。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上都有现实意义。

⑶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书凡八卷。全书各篇分立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送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为其组编的骨干。研究《伤寒论》突出治法,是其特点。如太阳病审汗之有无,用桂枝麻黄解之,汗之,是为太阳正治法;随正气虚实之殊,脏腑阴阳之异,虽同为伤寒,不得竟从麻黄、桂枝、而分别用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及桂枝、麻黄等汤,这是太阳权变法;汗出不彻而传变他经及发黄蓄血之病,或汗出太过而并伤阳气,于是有更发汗以及用四逆等,是为斡旋法;或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以致有结胸痞满、协热下利诸变,于是用大、小陷胸、诸泻心汤等,是为救逆法。太阳受邪,并非一种,有风温、温病、风湿、中湿、湿温、中暍、霍乱之不同,形似伤寒,治则迥异。于是有桂附、术附、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是为类病法等。说明尤氏是通过治疗实践从伤寒条文中体会出仲景的种种方法的,使人便于掌握,实有惠于后学不少。

此外,比较有名的《伤寒论》注释阐发一类医书尚有:方中行《伤寒论条辨》、喻嘉定的《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简称《尚论篇》(对原著主张编次注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按方类证加注);钱璜《伤寒溯源集》(按法分类加注);沈目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按六经类证加注);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侧重于用运气学说解释原义);《医宗金鉴》之《伤寒论》注、黄竹斋《伤寒论集注》、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释译》(集各注家意见对原文注释);朱肱《南阳活人书》、郭雍《伤寒补亡论》(对原著内容阐发增补)等,读者可择善博览,独立思考,合百虑为一致,从而加深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