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 祝贺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铜川日报发表著名学者苏礼教授长文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祝贺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铜川日报发表著名学者苏礼教授长文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5-26

祝贺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铜川日报发表著名学者苏礼教授长文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药学家。他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开唐以后一代医风,全面继承、系统总结了中国唐代以前优良的医德传统,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对唐以后医德风范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主要体现在重视生命的理念、仁爱廉洁的品德、精究医术的思想、献身事业的精神四个方面。

  一、重视生命的理念

  医学是一门以预防治疗疾病、保健强身、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应用科学。其基本出发点在于对生命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和著名医家,都一再强调生命的价值,找寻各种方法,力图使每个人都达到自己应有的寿数。“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自然界给人类最高的恩惠是生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认识,对其后养生之学的兴起启发甚大。先秦诸子中,不少人精心探讨养生之术,研究达到最高寿数的方法。《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一篇中,对养生的目的、概念以至方法,作了精辟的阐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这就是说,养生的目的在于使寿命长久。吕氏又说:“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他认为寿命长久的长,并非没有限度,也不是简单的延长,而是要达到自然赋给人应有的寿数。对于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则认为“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凡是有害人体的食物滋味过于偏盛、过度的精神活动、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等,都属于“害”,都属于要预防和趋避的对象。对于养生方法的研究,后世更有较多的发挥。三国时嵇康的《养生论》,就是其中较早而较为成熟的名篇。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人的生命重要性的认识已有不少论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说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人的生命最为宝贵。“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则是说人是自然界的精华。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是“华其外而悴其内”。生命都不存在了,还能说什么荣华和权势呢。

  上述诸子及医家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无疑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孙思邈不仅从前人的学说中认识到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前人所没有明确提出的命题,即运用医术解救病痛是医生的天职这样一个医学道德的准则。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它的价值超过了千两黄金;用医术救济危困的病人,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了黄金的价值。孙氏在这里形象地比拟了生命的价值,严肃地指出医生应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这是对唐以前有关生命价值认识的升华。这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重财轻命,一些医生唯利是图,放弃医生职责的不良现象,无疑是脑后一针。传统的重视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医生的职责大于任何价值的观念,是孙思邈医德理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仁爱廉洁的品德

  “仁爱”指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廉洁”则是古代先贤所追求和奉行的行为美德。

  “仁”是孔子理论的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实质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其实行的方法。孙思邈继承了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中的合理部分,结合医学实践的要求,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具体的阐述。孙氏认为,医术是仁术,医生必须以仁爱之心待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说要有对病人高度同情、怜悯的思想,决心解除人类的病苦。“大慈”“恻隐”“普救”“含灵”是佛家的语言,可以看出,孙思邈把佛家思想中与建立医德规范有关的东西也吸收进来了。对患者一视同仁,是孙氏仁爱品德的重要方面。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就是说,不论求诊的病人地位高或低,是穷人还是富人,年龄大或年龄小,长得美或长得丑,聪明或愚笨,中国人或外国人,亲人还是仇人,都应当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同等看待。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孙思邈主张人与人普同一等,平等相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以病人的痛苦为痛苦,以抢救病人为神圣义务,是孙思邈仁爱品德的又一方面。“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看到别人被疾病折磨而痛苦,就像自己也有同样的痛苦一样,内心里深深地感到难受。要不避艰险,不分白天黑夜,天冷天热,以及自己的饥渴劳累,一心一意地前去救治。孙思邈所说的“一心赴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医生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这充满人道主义的仁爱品德,无疑在今天仍是值得发扬的。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以前许多医家不计名利,不为金钱所动,留下了正直廉洁的清名,为人民所爱戴、所传颂。三国时著名医家董奉,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要病人种杏树为报,并用卖杏的钱,买粮食救济贫困的人,数年之后,他的住处周围杏树蔚然成林。他和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一样,均为唐以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典范。孙思邈在继承他们廉洁美德的基础上,对医生保持廉洁的品德提出了更高、更为具体的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就是不能有超出治病范围之外的其他任何要求或想法。孙思邈更明确地告诫医生: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这就是说,医生不能凭借自己的医疗技术或工作方便,只考虑谋取经济效益。而应该保持正直廉洁的作风,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仁爱廉洁的品德,是一个真正的医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条件。

  三、精究医术的思想

  唐代以前许多著名医家,不仅有高超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他们把高明的医术看成是对高尚医德的重要体现,为解除患者的痛苦而精究医术。扁鹊以其精湛的诊断技术,望诊齐侯之色,传为医林佳话。春秋时秦之医缓,以其高超的诊断水平,给晋景公姬獳做出了病入膏肓的诊断。医和给晋平公姬彪透彻地分析了其由于淫溺惑乱而致病的病理,首次提出了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病机。汉张仲景望诊王仲宣眉落之病,准确地推断了其病的预后。华佗是我国第一位施行外科手术的专家。孙思邈全面继承了这些前辈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把精究医术看成是一个“大医”应该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要求学医者能够通过“妙解阴阳”“博极医源”“审谛覃思”等方法来精究方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

  妙解阴阳就是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治疗疾病)。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者……又须妙解阴阳……”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贯穿于整个中医学说的主线,从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各个方面,无不包含在这个法则之内。医生必须首先掌握阴阳这一法则,深入地分析和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治疗。也就是说,孙思邈所强调的妙解阴阳,是要求医生掌握和精通中医基本理论,从而能动地指导临床实践。

  博极医源包含有广泛深入探讨医学本源的意思。孙思邈曾列出了一个需要广泛深入探讨的书目,诸如《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以及十二经脉、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以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中医学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孙思邈在这里向学医者提出了较他的前辈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孙氏自身的经验之谈。

  审谛覃思是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的意思。医学的未知数很多,医生必须认真面对每一个问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慎思明辨,提出妥善而有效的处理方法。医道是“至精至微”的事,绝不能用“至粗至浅”的思想方法对待它。孙氏不仅这样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白首之年,未尝释卷”;“驰百金而询经方”,正是为了深入地理解医学的原理,掌握精深的医疗技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这种医术和医德的统一观,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献身事业的精神

  唐代以前的著名医家,不少人具有强烈的献身事业的精神。传说中的神农,为尝试草木药物的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战国时的秦越人扁鹊,周游列国,治病随俗为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张仲景弃官不做,致力于伤寒杂病的研究,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这些前辈医家为弘扬医学所做的奉献,无一不使孙思邈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孙思邈对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十分推崇,在他所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大段引录了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不重视医药方技的不良现象的批评。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这表明了他对世俗末流不重视医药的鄙视和自己献身医药事业的决心。孙思邈“十有八而志学于医”。在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刻意钻研医学。他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终于使自己的医疗技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受到广大群众的尊崇和信赖。就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如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也因他极高的声望而先后屡次请他做官。然而孙思邈并不为那些国子博士、谏议大夫等高官显爵所动,安贫乐道,自甘淡泊,唯以精研岐黄之学为务。“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撰成《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后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补充《要方》的不足,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

  孙思邈的献身精神,还表现在他为救治病人不怕传染、不惜生命。他不仅主张对那些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即使对当时人们认为有强烈传染性的麻风病人,也从不趋避推托,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甚至亲自护理。他说:予尝手疗(麻风病)六百余人,差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在孙思邈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唐代以前医家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崇高品德。

  以上,笔者从重视生命的理念,仁爱廉洁的品德,精究医术的思想,献身事业的精神四个方面,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笔者认为,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唐以前先贤的优良医德传统,是孙思邈医德的滥觞,而经过孙氏整理并制定的医德规范,又发展了前人的传统,从而对唐以后医德风范的日臻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思邈不仅善于继承,尤其善于发扬。这对我们今天继承前人优良医德传统,树立新时期新型医德医风,不无借鉴和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苏礼系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

孙思邈.jpg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