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洪文旭:纪念《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出版三十四周年

洪文旭:纪念《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出版三十四周年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0-07-22

34年前的作者合影.jpg三十四年前作者合影


《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由苏 礼、洪文旭编写,陕西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根据陕西关中地区法门寺附近的医方碑传抄本编成,内容采用问答形式,涉及61种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63首药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妇产科民间秘验方集。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逐渐增加,以致多次印刷。今年是该书出版34周年,特发表当年苏礼先生与笔者共同撰写的《法门寺妇科秘方》评述一文,以作纪念。 

 

       《妇科胎前产后良方》之初稿,在《陕西中医》杂志1982年第四期至1983年第一期连续刊载后,不少读者来表示了对该良方的极大兴趣,有的要求能修订出版,以满足学习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有的寄来了他们临床使用其中某些方剂,取得较好疗效的验案和体会;有的还要求对于该秘方的学术思想作进一步地介绍。所有这些,对我们的鼓舞很大,从而深深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韵工作。值此正式出版修订之机,兹就其学术思想方面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学习体会,作如下评述,以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内容和意义。至于原著的版本著者、传授渊源等问题,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考证,并希知情贤达者不吝指教。

       1. 叙证精详恰切

       该本以问答形式,论述了妇科胎前产后六十多个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法则及宜用方药。原文约7 000余字,共列答64条,其中胎前产后各32问。

       妇产科疾病,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东汉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就列出妇人妊娠、产后、杂病等三篇专加以论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疾病列卷首。因为妇女有胎妊、生产、崩伤之异,稍失防治,即致夭枉之痛,故将民间屡经使用、稳妥有效的胎前产后验方,勒石立碑,以晓喻民间,供仓卒之间抄录使用,这一“善举”,在严重缺医少药的当时,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妇产科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不外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几个方面,其中尤以胎前产后至关紧要。胎前,亦即妊娠期,在这个阶段,血聚以养胎,脾劳以散精,气血亏虚,脾胃失调,正气不足,外邪易干;产后,一般指产后一至三个月之内,在这个期间,胞络受损,阴血亏虚,兼之哺乳劳碌,最易罹致各种疾病。在该本“胎前病方”中,将常见的伤风、吐泻、恶阻、咳嗽(子嗽)、浮肿(子肿)、眩晕(子晕)、腹痛、血漏(漏胞)、痫证(子痫)、有胎而月经仍来(激经)、胞衣先下等疾病,作了详尽而简要地论述。如其二十五问:“胎前恶心呕吐何以治之? 答曰:此恶心呕吐是由胃气怯弱,中脘停痰所致”。仅仅十余字,就把妊娠恶阻的主要症状、病因病机概括无遗。此外,对妊娠期一些罕见病证,该本也有简要地介绍:如胎前不语证,认为多属“痰气壅于心窍”;未产而乳汁先至,认为“此儿泣也,不必服药”。立论独有见地。在“产后病方”中,凡属常见的胎衣不下、产后血晕、汗出不止、乳汁缺少、恶露不断、儿枕痛、大便不通、中风等病症,均予以收载并加阐发。如七问:“产后汗出不止何以治之? 答曰:此由气虚不能固表,而津液妄泄也”。二十四问:“产后大便不通何以治之? 答曰:元气未复,肠胃虚,津液少故也。不必服药,蜜导自通”等。均属议论精当,毫无虚浮之辞。

       该本不仅叙证精详,而且从其问答病证的条目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如“产后病方”二问:“产后如何保养? 答曰:当以补气血为主,或去恶露为主,二说俱不可偏执。若元气既虚,腹不作痛,自宜大补;若瘀血停滞,腹痛者,自宜去恶露。”寥寥数语,把产后病的治疗大法,叙述得明白晓畅,恰切赅备。

       痢疾本属常见病,但妇女妊娠期及产后罹致者,治疗上颇为棘手。该本将其分为胎前痢与产后痢两类,又各据其具体的病因病机,把胎前痢分为一般痢疾与血痢两种;产后痢则把“发热、口干渴甚者”另列一条,另出一方。如胎前九问:“胎前痢疾何以治之? 答曰:脉沉细者生,洪大者死,宜服香连护胎饮”。在临床上,妊娠下痢,腹痛阵作,重则阳气下陷,极易引起堕胎,故其预后每每为人所重视。该条从脉象方面对其预后作了实际地判断:脉沉细者,阴血虽伤而尚可复,故曰生;脉洪大者,阴虚阳无所倚而浮越,阴阳离决,故曰死。可谓经验之谈。血痢一证,多由湿热内蕴,热毒炽盛,损伤肠络所致。产前血痢,已属重证;产后罹此,则毒邪上干,阴血愈亏,甚至气随血脱,元神不藏,危及性命。故该本胎前十问云:“产前血痢可治,产后血痢必死”。符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之论点。在治疗方面,各种痢疾随证出方,依法用药,井然有序,实为有制之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2. 用药轻灵精简

       该本药物的选用方面,注重简便易得切实有效者。据统计,全本方中共采用药物120余种,其中常用药占95%,其选药之平易于此可见一斑。胎前、产后方中,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生地、香附、陈皮、茯苓、厚朴、乌药、甘草等9种。其中当归、川芎、生地为妇科补血常用方—四物汤的主要成分,功专补血养血;香附向称女科之主帅,气病之总司,前入谓其可用于“胎前产后百病”;陈皮、厚朴、乌药有理气解郁之功,“百病皆生于气”,胎前疾病每多气滞肝郁,产后诸证多宜行气散瘀,故气药在妇科病中常常选用;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更是养血护胎必用之药。综观该本用药规律,不离补血理气之大法,真乃深得“女子以血为本”、“气为血帅”之奥旨,并且在“胎前病方”中,又尝多用白芍、枳壳、砂仁、黄芩、白术、苏梗之类,其白芍为四物汤之一;砂仁、枳壳、苏梗理气和中;白术、黄芩相伍,素称“安胎圣药”。胎前多用以上理气安胎之品,可谓洞悉箇中真谛。在“产后病方”中,又多用丹皮、益母草、荆芥、山楂、泽泻、花粉之类,其丹皮、益母草活血行瘀,正合产后多瘀之契机;且益母草制膏单味用以治疗产妇诸疾良验;荆芥疏风理血,善散血中之风,单味炒黑名华佗愈风散,治疗产后中风及血晕效果颇佳;山楂肉善入血分,散瘀行滞,朱丹溪用单味煎汁加砂糖、童便服,名独圣散,治疗产后儿枕痛、恶露不行;泽泻功专利湿行水;花粉养阴生津,极适血亏津伤之证。产后善用化瘀生新之品,若非经验练达者,选药实难如此熨贴精当。

       该本对药物剂量的掌握,还有一个“轻灵”的特点。从现有资料来看,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时,当地父老尚知该碑文字被磨灭情况。传抄本中,又有引用金·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及宋·严用和《济生方》中清脾饮加减的方剂,估计其成碑时间约为宋元后、清咸丰之前,以出自明末清初人手笔的可能性最大。考明清时的衡制与今相仿,如明代李士材《医宗必读》、龚廷贤《寿世保元》等,其方剂用量亦较现代为轻。该本中用药辄以分计,一般最多不超过一钱(3克)。一方面是比较符合当时用药剂量较轻的习惯,另一方面则说明用药时,须处处考虑到胎前产后病胎元易损、正气虚弱的特点,因之采取轻剂缓投法,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

      胎前产后疾病用药剂量不宜过大,这是许多医家的共同认识。著名的保产无忧散(《傅青主女科》),即是以小量轻灵取胜,可以说与该本诸方异工同曲。至于“胎前病方”三问治胎前不语方中砂仁独用至一两者,则莫测奇妙。或为奇病奇方,抑或传抄之误,尚待进一步研究。

       3. 配方合法有制

       该本所载胎前产后病方六十三首,虽被人称之为秘方,而实际上乃是包括了经方、成方、单方、验方在内的、经过严格筛选的妇产科经效方。如“产后病方”二十四问治疗产后大便不通,选用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蜜煎导方。产后亡血伤津,故致大便燥结,硝黄类自当禁用,用蜜煎导之,祛邪毋伤正气,可谓善师古法者。该本还善于根据病情需要,在不违背辨证论治精神的原则下,灵活化裁古方:如“产后病方”五问中治疗阴脱的方剂(升麻、柴胡、酒当归、人参、陈皮、丹皮、川芎、香附、茯苓),实际上就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去黄芪、白术、甘草,加丹皮、川芎、香附、茯苓而成。补中益气汤本有升陷固脱之功,加入川芎等养血和血之品,俾血和而气机无碍,陷者自升,脱者自固,颇合产后阴脱的病机。“产后病方”二十三问中治疗产后不寐的方剂(当归、生地、远志、酸枣仁、人参、麦冬、元肉、知母、茯苓、甘草),实际上就是由《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的名方—酸枣仁汤化裁而成,与《济生方》之归脾汤亦相仿佛。产后不寐,以阴血亏耗、心火偏亢者居多,该方诸药有益气补血、清热除烦、安神镇静之功,用之甚为合拍。

       该本所收集或自组的方剂,也大都符合方剂的配伍组织原则,主辅佐使,错落有致。如“胎前病方”十九问治胎前血漏方(人参、阿胶珠、焦地榆、艾叶、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茯苓、甘草、炒荆芥、黄芩、炒香附、砂仁),方中八珍汤(少白术)益气养血;阿胶、焦地榆、炒荆芥、艾叶和血止血;黄芩清热凉血;香附、砂仁理气安胎。药味虽众,但各司其职,共奏益气养血、止血安胎之效,不失为经验良方。“产后病方”三十问治产后四肢浮肿方(当归、川芎、茯苓、香附、泽泻、泽兰、陈皮、乌药),在制方上充分考虑到产后瘀血停滞,腐坏成水,水液潴留,遂成水肿的病机,选用当归、川芎、泽兰、香附、乌药、陈皮等大队活血行气之品为主,俾气行则血行;又用茯苓、泽泻、泽兰健脾利水为辅,使脾健运而水湿化,瘀血祛而浮肿消。从行气活血而治水肿,可谓深明活血行水之肯綮。

       4. 疗效平妥显著

      该本诸方的疗效是比较显著的,只要辨证运用,一般不会出现毒、副作用。这不仅在100多年以前的“原序”中,就有“远近知者,对症服药,无不应手而愈”,“试其方良验”等记载,而且经过近现代许多医家的临床重复验证,其中绝大部分方剂,确有较好的疗效。  

       笔者曾试用该本部分方剂治疗某些妇科胎前产后疾病,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曾治1例多次滑胎不育的习惯性流产患者雷某,28岁,每至怀孕二、三月间,即觉心烦躁扰,胸胁胀满,少腹重坠,不到3个月即流产,如此凡2年。第三年孕后,为了保胎从40天起即住院,绝对卧床休息,每日肌注黄体酮20mg,但仅维持到3个月多又流产。至来我处就诊时,已是第四次怀孕50余天。观见两颧红赤,唇干燥裂,数见太息。自诉腰腹坠胀,纳差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略黄,脉细弦滑略数。证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之滑胎症。遂用该本“胎前病方”二问所出之紫苏饮合四物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苏梗6克,枳壳6克,柴胡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3剂后,腰腹坠胀大减。续服3剂,已无所苦。为了巩固疗效,嘱每隔二、三日服上方1剂,连服10剂。1年后随访,已顺利生子。以后遂常用此方治疗胎动不安、滑胎者,只要对症,辄有效验。

       有人曾将部分方剂试用于临床,也证明确有一定疗效。如用“胎前病方”七问中清肺安胎饮化裁,治疗一26岁中妊娠后胎火上灼肺阴,引起肺气上逆,喘咳不止,头面遍体浮肿,潮热盗汗者,服药2剂,喘咳即大为减轻,小便增多,浮肿消退大半,可以平卧。遂在前方基础上稍加减再服2剂,咳喘止,肿消退,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以上可见,在陕西省关中西部地区所流传这一抄本,确有叙证精详恰切、用药轻灵精简、配方合法有制、功效平妥显著等特点。尽管其中某些论点(如产后禁用党参、黄芪、白术等),尚待进一步商榷,不少方剂尚待进一步验证。但总而观之,该本仍不失为一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可多得的妇产科民间秘验方集。

       该抄本据称最早来自法门寺药方碑。药方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普及医药知识、传播医疗经验、推广有效方剂、保存医药资料等作用,是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和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我省现存的药方碑尚有数处,碑虽毁而文仍存者亦时有所闻。收集整理民间秘验单方,发掘整理药方碑的医药资料,也是进一步丰富祖国医学宝库、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不仅是中医医史、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中西医药卫生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余等不敏,愿与诸同道共勉之。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