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地区,是中国医药文化的发祥之地,周原医药文化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医学术,周原医药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我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医学就已发端。殷商时代,殷人已用天然绿色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来治疗疾病,殷人喜欢饮酒,所饮用的香酒“鬯”就是一种特制的药酒;相传“伊尹制汤药”,商汤王室的厨师伊尹,发明了汤药,是中国药剂学的鼻祖。到了周代,医药经验得到进一步积累和整理,创制了堪称完备的医事管理制度,诞生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岐伯学派,医药文化的发展,更加辉煌灿烂。
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经验。现已出土的甲骨文中,不仅记载了各种疾病,还记载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人疾病考》一书中指出:“殷人之病,凡是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除了用药物治病外,殷人还采用针刺、火灸、砭术、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治病。甲骨文中的“殷”字,就是针灸之意。这些医药知识和经验积累,为周原医药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纸的发明之前,古人记载医药知识的载体应当主要是“简书”和“帛书”。“简书”是在竹木制成的简册上书写的文字;“帛书”则是在用丝织品制成的缣帛上书写的文字。据现代学者考证,简书和帛书至少在殷代已经使用。那么,在其后的周代,用简书和帛书记载和传播医药经验,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简书和帛书本身都有易于破损腐烂,难于长期保存的特点,所以周人积累和记载的医药经验,如同先秦时代的各种书籍如《诗经》、《周易》、《春秋》等,都是经过反复传抄、记诵、修订、删补等途径,最后写或印在纸上,才得以保存到现在的。
公元前26年,西汉政府曾在征集全国书籍的基础上,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成一部名叫《七略》的目录学著作。《七略》的内容,后来被班固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其中医书部分又分为医经、经方、方中、神仙4种,收入“方技略”。方技略共收先秦医书36部,868卷。这36部著作虽未能记出其撰写的具体年代,但据其收录编校的主要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先秦古医书,而其中又有相当部分当为周代医家的作品。
从“方技略”的内容来看,“医经”是医学理论类书籍,除《黄帝内经》一书的各个不同版本外,其他均已亡佚;“经方”包括方书、本草、内、外、妇、儿各科以及“食禁”在内的医书,除个别佚文外,也都失传;至于“方中”、“神仙”两类,其中的《养阳方》、《有子方》、《黄帝岐伯按摩》等,大多与药物学、养生学有关,很可能是周人养生防病经验的记载。
西周时期,随着农业和天文学的发展,人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敬天保民”的思想随之产生,医药文化逐渐摆脱了巫神迷信思想的束缚,医药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随着医学的进步,医事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医事组织也有了一定的分工。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把医生分为四类加以管理,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主要负责饮食卫生,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医生;疾医负责内脏疾病的治疗,相当于现代的内科医生;疡医负责金疮、溃疡、骨伤一类疾病的治疗,相当于外科、骨伤科医生;兽医则主管牲畜、动物疾病的治疗,与现代兽医的职责相当。在各类医生之上,设有“医师”一职。医师是众医之长,具体负责医药行政事务。“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疪疡者造焉,即使医分而治之”。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职。士负责治疗,府掌管药物、器具和账务,史掌管文书和医案,徒供役使并看护病人。可见当时已有一整套相当完备的医政组织制度。
周代建立的医师考核制度,也是周原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据《周礼》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也就是说,到了年末,医师要根据当年的临床疗效,对下属的各类医生进行年终考核。治愈率百分之百为一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九十为二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八十为三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为四等医生,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那就是下等医生了。更为要紧的是,这个考核结果,是要和医生的薪酬俸禄挂钩的,所谓“以制其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期的病历记录、病案报告已然成为制度。据《周礼》记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就是说,医生要建立详细的病案记录,诊疗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要及时向医师报告,以便总结经验,明确责任,提高疗效。对此,李经纬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病历记载和死亡报告的书写,这在人类医学史上,是一件很突出的业绩。”
研讨周原医药文化,岐伯与《黄帝内经》是一项不可回缺的内容。关于这一点,笔者著有“黄帝内经与岐伯”一文,可供参阅。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