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六乙年,从革之纪,岁金不及,火乃盛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下注。为水所复,则反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口疮,甚则心痛。(《气交变大论》)
紫菀汤
治证:肺虚感热,咳嗽,喘满,自汗,肩背瞀重,血便下注,或脑户连囱顶痛,发热,口疮,心痛。
组成:紫菀 白芷 人参 黄茋 杏仁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上剉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饭前服之。
方解:缪问曰:“凡岁金不及之年,补肺即当泻火,以折其炎上之势。若肺金自馁,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嚔血便下注,不救其根本可乎哉?,盖肩背为云门、中府之会,肺脉所循,鼻为肺窍,肺伤则鼽嚔。肺与大肠为表里,气不摄则为便血下注,脏病而腑亦病矣。此时若以清火止泻为谋,……急当补肺金为得耳。人参、黄芪。以固无形之气,统摄走泄之阴,气交之火必潜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泻肺中之伏火,凉其沸腾之血;又肺苦气上逆,泄之于杏仁之苦;肺欲收,敛之以白芍之酸。桑皮甘寒,补血益气,吐血所需;紫菀苦温,下气寒热咸赖,合之甘草之补土生金,缓诸药于至高至分,而参芪得指臂之效。为水所复,不用别药,即以养金之法,并为御水之谋,盖补土可以生金,而实土即堪御水也”。笔者认为:白芷性温气香而不燥,行气护胃止痛。除治疗本脏本腑所属者外,的如胃脘痛、头痛鼻病、漏下等,对他经如手太阴,足厥阴肝等,经气不通,气血不调,能令其疏通调达,而使其和平矣。
医案:案1,王某 女 79岁。2015年7月24日初诊。病史:3月前因穿衣用力不当,肩部出现“嘎吧”声,疼痛难忍。x线片显示右肩胛部位软组织及骨质结构未见异常。给服止痛剂,绷带挂臂,减少活动等,但至今3月余未愈。右肩背胛酸痛,夜间影响入睡,右肩臂僵硬肿胀,身倦无力,咳嗽少痰(有慢性咳喘史),食欲尚可,大便偏干。脉细数滑,舌质边尖红苔白。处方:紫菀12g,杏仁12g,生晒参15g,黄芪30g,地骨皮12g,桑白皮12g,宣木瓜15g,白芍15g,赤芍15g,广木香6g,桑枝30g,白芷12g,甘草6g。取7剂,水煎1日1剂,早晚分服。药服3剂,右臂肩胛疼痛减轻,减少原服止痛剂,药尽7剂疼痛消失,停服止痛剂。共服14剂,症状消失。
按:紫菀汤是《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一首运气方,具有清热补肺的功效。“治肺虚感热,咳嗽喘满,自汗,肩背瞀重(疼痛肿胀),……,发热,口疮,心痛。”肺及肺经病呈现的病证。脉细弦滑数,舌尖边红,是火热薫肺伤津之佐証,符合金运不及,“肺金自馁,火乘其敝”的运气病机,证方病机如扣,自然取效。
案2,岳某 女 53岁。2015年7日20日初诊。病史:气喘、胸闷时轻时重10余年,今年6月以来较前加重,多于凌晨4、5奌钟发作。同时伴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头痛,烦躁,手足心热,背部怕凉,大便干燥。脉象沉细滑数,舌苔白花剥中心少苔。诊断:哮喘。处方:紫菀12g,杏仁12g,党参30g,炙黄芪30g,炙麻黄7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白芍12g,冬花12g,苏子12g,白芥子6g,黄芩12g,甘草6g,地龙12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7剂,水煎1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2015年8月3日。近一周来气喘未发作。患者说:“10多年哮喘从未有休止过,服药14剂,已有10天末发病,要求再服。”以前方略行增减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久患哮喘,肺气先伤,岁逢金运不及,火气盛行,肺阴亏损,乙未岁气行至四之气,大暑至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火,湿热气腾,失于肃降,而气喘加重。治用紫菀汤,清补肺气以扶正;患者脉数.头痛,烦躁,背冷为寒热郁肺所致,故合入定喘汤加减,开郁宣肺以平喘。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