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主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陕西省岐山县中医医院、西安脑病医院联合承办的“中华医祖岐伯学术研讨会”,经过紧张而认真的筹备,今天顺利召开了。会议收到全省各地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学者近年来在岐伯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召开这样一次以“探讨岐伯学术思想,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不仅在我们陕西中医学术史上尚属首次,在中国中医发展史上,也当属于第一次。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于我们从源头上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推动中华民族医药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里,我谨代表会议的发起和承办单位,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不辞辛苦,于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先生、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会议的召开做出了艰辛努力、给与了很大支持的各位同道、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而且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但是,究竟谁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创始人的问题,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今人遗憾的事情。我们认为,一门学科的创立,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记载和有关学者的研究考证证实,是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汉代《史记》及注、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南宋罗泌的《路史》,都认为岐伯是上古时期最杰出的医家;清代医学家陈修园的一部流传甚广的医学门径书《医学三字经》,开明宗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医之初,本岐黄。” 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四册医学家一节中,更直接地把岐伯列为我国先秦时期著名医学家之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岐伯应当是一个并非虚拟的自然人,岐伯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真正创始人。而这样一位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伟人,称其为“中华医祖”,理应当之无愧。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历史悠久的西府名县岐山县召开的,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商朝末年,古公亶父率领周部族从今旬邑、彬县一带迁到岐山之下,在这里建邦立国。从周太王迁岐至周文王东迁,岐山地区一直是西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是每一位岐山人几乎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但是,也许还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在此1000多年以前,岐山还曾诞生过一位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创始人——岐伯。《路史》中说:“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岐伯籍里问题的最早资料,虽然仍嫌晚了一些,但亦弥足珍贵。《通志·氏族略》: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之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这是把岐伯和岐山联系起来的又一佐证。已故当代著名医学家黄竹斋先生曾明确指出:“案岐,国名。伯,爵号。岐伯者,盖黄帝时之诸侯,通天人之利而精于医道者。故帝崇之以天师之号,咨之而作《内经》。我国治疗原理之学,渊源于此。”黄氏并注曰:岐国、岐地,属今之岐山县西北古之岐城遗址,因山而名,古今未变。黄氏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医史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针灸临床家,曾担任过民国时代的南京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解放后又被聘请到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针灸科首届主任。黄氏于儒释道学,无所不通,毕生著作50余种,尤精于医。黄先生的意见,应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近年来,有关岐伯籍里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国外学者的关注。2002年4月,美籍华人、美国西谷大学校长吴奇教授夫妇,在参加了我们在西安鲸鱼湖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之后,专程到岐山进行考察访问,并留下了“岐伯故里”的墨宝,表达了海外华人对岐伯籍里的认同和肯定。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几年来,甘肃的庆阳、四川的盐亭乃至浙江宁波等一些地区,先后举行了一些有关岐伯的纪念活动,新修了一些有关岐伯的纪念性建筑,希望能把自己所在的地区,作为岐伯的故里,以推动那里的文化、经济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这种良好的愿望是值得肯定的,但它们所依据的史料,大多是清代以后的地方史志、族谱,甚或是当地的民间传说,似乎难以为凭。
各位先生,各位同道:“探讨岐伯学术思想,弘扬中华传统医学”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离不开对 《黄帝内经》的深人探讨和研究。从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既载述着丰富而精辟的医学理论,也蕴含着深邃而超前的医学思想。岐伯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以人为本的观念;“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进取论理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唯物论观点,“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理论,至今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的法宝。凡此等等,都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的要点。吴仪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中医工作会议讲话中说: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在对中医药理论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学术和理论规范研究,重点开展脏腑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理论、方剂配伍理论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理论和技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运用。这些科学而客观地论述,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的根,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和源泉。中医药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把根留住。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岐伯及其学术思想的根本理由所在。
就在前两天,西安晚报(5月17、19日)、陕西日报相继隆重报道了西周早期贵族墓群惊现岐山的消息。据报道,岐山县周公庙景区凤凰山上有西周贵族墓近十个,整个墓葬区总面积为700多亩,周围还发现了陵墙和墓道遗址。初步判定,周天子葬在岐山凤凰山。也就是说,在岐山发现的西周贵族墓,应为考古专家一直苦苦探寻的西周王陵。专家认为,该墓葬区的文物和历史价值很高,完全发掘出来后,必将轰动世界。作为一个岐山籍的医生,我为这个消息感到相当振奋。同时,我也联想到,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不要忘记逝去的先哲,民众的素质和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如果我们这次会议,或者是在今后将要举行的更大规模的岐伯专题学术会议上,能够确认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创始人及其籍里等问题,并能把以岐伯及其《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医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伟大复兴,那末,我们将要取得成果,其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就绝对不会亚于西周王陵的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也一定能够为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2004年5月23日于岐山
(编者注:苏礼教授时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医史及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