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起,45集电视传奇剧《老中医》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该剧由毛卫宁执导,高满堂和李洲编剧,陈宝国、冯远征、许晴和陈月末等联袂主演。该剧以1927-1946年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成为沪上名医。1920年采用中医疗法救治了大批“烂喉痧”病人,提振了中医声誉。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后,他带领中医同仁为保存国粹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中医药的政策,使他终于获得了新生。故事再现历史,情节生动感人。为此,我从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对孟河医派的形成阶段、代表医家、现代发展等方面从源到流予以论述,以飨广大读者。
形成阶段
江苏常州市的孟河镇今属常州新北区,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由于古时水路非常发达,北临长江,南接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南北的通江河道,地理区位条件独特。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27-557),就出了齐梁两位开国皇帝及13位皇帝及37位宰相。被称“孟河”,是为了纪念他的缔造者唐朝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是他主持开通孟河漕运,使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分流入江,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孟河医学缘起自东晋时葛洪著《肘后方》,最早记载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证候及诊治;南朝时梁武帝收集民间流传医书,后被正式列入皇家文库;宋代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还有王彦昭等御医因解除帝王疾苦而名传天下。至明清时期,涌现出了有全国影响的学派,如著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指导下,孟河镇弃儒从医者甚众,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且受儒学之影响,同业相互切磋,阐发古典经籍之奥义,逐渐形成了孟河医派。其源头可追溯至在明朝正德皇帝时,大臣费尚有离开镇江,弃官从医,定居孟河,穷究医理,开创费氏医学之先河,这无疑是孟河四大家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家谱可追溯到汉代,祖籍江西凯山,从儒而仕,世为良臣。略早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调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为费氏的另外一支)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费尚有的七世孙费伯雄、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及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从此孟河名医云集,业务日益兴盛,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功绩。
孟河医派总揽中医之大成,将各派学术熔化于一炉,辨证细腻、准确,有用药轻灵平正、治法灵活多样、内服外用兼并等特点。“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两岸,医药兴盛,名医辈出,始有费家,渐有马家、法家、丁家、沙家、杨家、奚家、蒋家、张家、巢家、贾家…… 3里长的孟河街,200余户人家的孟河镇,药铺林立,同德堂、聚德堂、仁济堂、天宝堂、保和堂等矗立着11家药铺,孟河名医的影响与医术水平,可见一斑。南北车马,求医喧赫,江船如织,舳舻衔接数十里,门前时常舟楫相接,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旧时的常州、武进等府县志均有“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等记载。
清咸丰时期,孟河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赴孟河求医者中,除了普通百姓,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皇族都曾前来请医。从1832年费伯雄赴京为道光医病、马培之进京医慈禧太后之疾获封三品御医,到孙中山亲赋丁甘仁“博施济众”,无不昭示着孟河医家昔日的辉煌。1890年,孟河一代传人丁甘仁先生携全家行医苏州、而后定居上海,开启了孟河医家名扬海内外的新纪元。丁氏先以治疗烂喉痧名扬上海滩,而后为抗争西医的侵入兴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医医院,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开启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先河,先后30期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孟河医派四大家各有千秋的诊疗学术,造就了众多名医。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孟河地方经济相对疲软,加上孟河从医者日益增多等原因,许多名医纷纷迁往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并掀起了一股孟河医学的“东渐之风”。1883年,马培之迁往苏州,在住所和沭泰山堂药店坐诊,因声名显赫,坐诊处门庭若市,居住之处,被称为马医科巷。从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马培之晚年去苏州、无锡,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法家到宜兴和桥与武进雪堰桥等,都有相当的发展,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并且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并且发展到全国各地和港澳与世界各地,可谓“孟河医派弟子遍天下”,后世好多传人和再传弟子成为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和杏林骨干。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