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周原医药文化探讨——兼论岐伯故里在岐山

苏礼:周原医药文化探讨——兼论岐伯故里在岐山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5-13


苏礼岐山演讲230310.jpg 

周原是中国医药文化的发祥之地,岐伯及其《黄帝内经》,是周原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整理,周代医事管理制度,中华医祖是岐伯、岐伯故里在岐山等为论题,对周原医药文化以及岐伯与《黄帝内经》相关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医药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存亡。

周原医药文化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医文化,周原医药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研究中医文化,岐伯及其《黄帝内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整理

 

我国医药起源甚早,殷商时期,就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经验。现已出土的甲骨文中,不仅记载了各种疾病,还记载了治疗疾病的方法。

胡厚宣先生在《殷人疾病考》一书中指出:“殷人之病,凡是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除了用药物治病外,殷人还采用针刺、火灸、砭术、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治病。甲骨文中的“殷”字,就是针灸之意。这些医药知识和经验积累,为周原医药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纸的发明之前,古人记载医药知识的载体应当主要是“简书”和“帛书”。“简书”是在竹木制成的简册上书写的文字;“帛书”则是在用丝织品制成的缣帛上书写的文字。据现代学者考证,简书和帛书至少在殷代已经使用。那么,在其后的周代,用简书和帛书记载和传播医药经验,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简书和帛书本身都有易于破损腐烂,难于长期保存的特点,所以周人积累和记载的医药经验,如同先秦时代的各种书籍如《诗经》、《周易》、《春秋》等,都是经过反复传抄、记诵、修订、删补等途径,最后写或印在纸上,才得以保存到现在的。

公元前26年,西汉政府曾在征集全国书籍的基础上,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成一部名叫《七略》的目录学著作。《七略》的内容,后来被班固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其中医书部分又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种,收入“方技略”。

方技略共收先秦医书36部,868卷。这36部著作虽未能记出其撰写的具体年代,但据其收录编校的主要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先秦古医书,而其中又有相当部分为周代医家的作品。

“方技略”的内容来看,“医经”是医学理论类书籍,除《黄帝内经》一书的各个不同版本外,其他均已亡佚;“经方”包括方书、本草、内、外、妇、儿各科以及“食禁”在内的医书,除个别佚文外,也都失传;至于“房中”、“神仙”两类,其中的《养阳方》、《有子方》、《黄帝岐伯按摩》等,大多与药物学、养生学有关,很可能是周人养生防病经验的记载。
  西周时期,随着农业和天文学的发展,人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敬天保民”的思想随之产生,医药文化逐渐摆脱了巫神迷信思想的束缚,医药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随着医学的进步,医事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医事组织也有了一定的分工。

 

二、医事管理制度的创立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把医生分为四类加以管理,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主要负责饮食卫生,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医生;疾医负责内脏疾病的治疗,相当于现代的内科医生;疡医负责金疮、溃疡、骨伤一类疾病的治疗,相当于外科、骨伤科医生;兽医则主管牲畜、动物疾病的治疗,与现代兽医的职责相当。

在各类医生之上,设有“医师”一职。医师是众医之长,具体负责医药行政事务。“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疪疡者造焉,即使医分而治之”。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职。士负责治疗,府掌管药物、器具和账务,史掌管文书和医案,徒供役使并看护病人。可见当时已有一整套相当完备的医政组织制度。

周代建立的医师考核制度,也是周原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

据《周礼》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也就是说,到了年末,医师要根据当年的临床疗效,对下属的各类医生进行年终考核。治愈率百分之百为一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九十为二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八十为三等医生,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为四等医生,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那就是下等医生了。更为要紧的是,这个考核结果,是要和医生的薪酬俸禄挂钩的,所谓“以制其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期的病历记录、病案报告已然成为制度。据《周礼》记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就是说,医生要建立详细的病案记录,诊疗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要及时向医师报告,以便总结经验,明确责任,提高疗效。对此,李经纬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病历记载和死亡报告的书写,这在人类医学史上,是一件很突出的业绩。”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只有在西周时期的周原,才真正具备了产生岐伯文化及其《黄帝内经》的基本条件。

 

 

三、岐伯与《黄帝内经》

 

研讨周原医药文化,岐伯是一位不能回避的人物。

岐是地名,今陕西岐山是也,亘古未变;伯是敬称,尊称,或为爵号,周文王姬昌就曾经拥有“西伯”的名号。

岐伯及其《黄帝内经》,是周原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探讨中医文化,不能不研究周原医药文化;探讨周原医药文化,不能不研究《黄帝内经》;研究《黄帝内经》,不能不对在《黄帝内经》中出现频率最高(869)的岐伯及其学派加以探讨。

 

1、中华医祖是岐伯

成书于西周中前期的《黄帝内经》 ,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性著作,而《黄帝内经》的真正作者是岐伯。在一部《黄帝内经》之中,岐伯是出场最多、说话最多的主讲者,而黄帝则象一位语气谦卑、好学喜问的小学生。黄帝对岐伯非常尊重,称其为“天师”,这在与黄帝对话的其他医生中是绝无仅有的。黄帝还在许多场合表示要将岐伯的理论作为“重宝”、“著之玉版”、“藏之于灵兰之室”,以传之后世。

   今本《素问》七篇大论中除第一篇外,其余六篇全是岐伯的议论;而前六十五篇以及七十二至七十四三篇中,基本上全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

《灵枢》中,除伯高见于8篇,少俞、少师、雷公各见于3篇外,其余凡有应对问答者,也多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

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样一位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伟人,称其为“中华医祖”,应当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的。

《黄帝内经》虽托名黄帝,但其内容几乎大部分是岐伯为黄帝讲授医药知识的对话记录。所以我们认为,《黄帝内经》的实际作者应当是岐伯。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但其基本内容形成于先秦,则并无异议。前不久,李经纬先生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之编著,是岐伯与西周著名医学家如俞拊、鬼臾区、桐君、㩆贷季、少师、雷公、少跗等,共同讨论医学理论与大量医学家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内经》与《外经》,是出于对黄帝仰慕而署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者。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形成于西周,而《黄帝内经》的编著之地,就是当时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原。

 

2、岐伯故里在岐山

关于岐伯故里的问题,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定论。宋人郑樵在其所著《通志》中说:“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南宋的史学家罗泌在他所著的一部号称“大史”的史学著作《路史》中说:“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直至现代,一些著名学者如黄竹斋、白寿彝、李经纬、李今庸等,都在其著作或论文中,对岐伯故里在岐山的说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李今庸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内经》学家,他在19961014日写给他当年的研究生、时任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的杨世兴教授的信中,引用《广韵》、《云笈七签》有关记载,再次提出了“岐伯出自岐山”的观点。《广韵》、《云笈七签》二书虽不是先秦史料,但其记述,必有所据。

著名医学史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教授李经纬先生2016年在其第二届岐伯学术思想研讨会书面交流论文《泛考岐伯贯里撰著生平思路》中指出:“关于岐伯贯里、撰著、生平之论述......感觉医史文献专家郑怀林、苏礼的考查更富说服力,他们的论据、论点、结论,值得学习和参考。”李经纬先生更明确指出:“岐伯,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人

曾任《中华医学史杂志》主编的朱建平先生曾对“岐黄”一词进行了缜密考释:“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 但朱先生也留了一个尾巴:“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研究·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朱氏所谓的新近资料为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的一段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曾任陕西省医史学会主任委员的郑怀林先生多年来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发表了许多证实岐伯故里在岐山的论文。

据考证,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76年)刻板增刻达灵阿编著的《凤翔府志》中明确记载:“岐伯乃岐山西杜城人也”。

岐山学者詹生杰通过对岐伯籍里问题细致地调研得知,岐山自明清以来就建有岐伯庙,岐伯庙就建于岐伯故里——岐山县西杜城村,至今香火鼎盛。岐山地区历代名老中医都有将岐伯画像敬于诊室的习惯。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记载、专家考证、方志著录、民俗传说方方面面来看“岐伯故里在岐山”属于史实,不容置疑。至于近年有人提出岐伯籍里在甘肃庆阳,或河南新郑、或四川盐亭等说,均属用心可嘉,查无实据,不足为凭。(苏礼:岐伯籍里考辨,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2007,1

 

3岐伯生活的年代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形成于先秦,这一点学术界并无异议。先秦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概念,原始社会所积累的医药经验,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只能耳口相传。夏商时期盛行巫卜之术,文字以甲骨文为主,很难形成并记载系统的医学理论。

西周制礼作乐,解放奴隶,建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地医人投奔周原,在岐伯主持下,总结此前的医药经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共同完成这部托名黄帝、代表当时全国医学发展最高水平的《黄帝内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此(指《黄帝内经》)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来说,岐伯的生活年代,应该与他撰著《黄帝内经》的年代大体一致。但实际上,《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形成于周,而最后成书,由周而汉,由汉而唐,直到唐王冰修订补稽,宋林亿等校订刊行,期间经过许许多多岐伯传人的共同努力,方成定本。故单凭《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判定岐伯的生活年代是不符合逻辑的。

至于今本《黄帝内经》中,岐伯与黄帝同时,也是前人崇古托名的必然,不足为训。

我们认为:岐伯是西周时期最为著名的医学家,约生于西周中前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

 

四、结语

 

西周时期的周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之地。

研究中医文化,周原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研究中医学术,岐伯与《黄帝内经》是一项必须深入探讨的内容。

《黄帝内经》的实际作者是岐伯,岐伯是西周时期最为著名的医学家,

中华医祖是岐伯,岐伯故里在岐山。

岐伯纪念馆开馆.jpg 

参考文献

(1)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中原文物,1984.4

(2)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3

(3)苏礼:岐伯论,中国中医药报,1998,11:30,44

(4)李经纬、杨金生:泛考岐伯贯里撰著生平思路,第二届岐伯医学思想   研讨会,2016.10

(5)李经纬、李志东:中国古代医学史略,19902月第1

(6)苏礼:岐伯籍里考辨,陕西中医药杂志20171:72

(7)苏礼:再论中华医祖是岐伯,第二届岐伯医学思想研讨会,2016.10

(8)苏礼:周易与中医,陕西养生交流杂志,20173:5~6

(9)苏礼: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全国第三届周文化研讨会会论文集,2018.7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