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 李金早: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刻不容缓

李金早: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刻不容缓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0-08-07

李金早: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刻不容缓


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在京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兼任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主任。就社会关心的系列问题,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对李金早进行了专访。

1、记者:中医药非遗有怎样的宝贵价值?

李金早: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延续的灵魂依托。中医药文化,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标准、制度、世界观的广泛集成,是中华医学知识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个国家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有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中医药国家级项目137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2位,已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传承人进行记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实践,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的浓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影响力、品牌力、实践力的门类,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按照专业分类,我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等类别,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中医药非遗项目,涵盖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技术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非遗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中医药非遗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独特作用,惠泽广大群众。实践表明,室内熏药、艾灸、食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方法和实践,能有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依托中医药非遗,积极研发用于治疗和防疫工作中的相关中成药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作出了重要贡献。

2、记者:有评论认为,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刻不容缓。

李金早:是的。目前来看,首先,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经10多年,中医药非遗保护随之展开,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人才队伍培养、重大项目建设、中医药非遗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较大成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全国中医药非遗普查摸底、认定和保护工作任务依然很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中,无论从非遗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来看,中医药类都相对较少,这与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很不相称。中医药非遗申报与保护工作仍很艰巨。

第二,中医药非遗传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诸多中医药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工艺代替,个别地区对中医药非遗传承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导致一批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逐渐流失、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教育科研水平降低、传承人积极性受挫、人才梯队面临断层、传统技艺创新乏力。中医药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中医传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难以接轨,落入非主流教育的窘迫境地。一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受到社会歧视,有的长期拿不到行医执照,有的陷入地下半地下困境,有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中医药非遗保护堪忧、传承乏力,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第三,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长期以来,我们在国家层面缺乏专业的中医药非遗协调机制,影响到对地方中医药非遗工作的科学指导。中医药非遗评价机制建设滞后,有的地方管理缺位,中医药非遗领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乱象。中医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体制机制在机构、人员、事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掣肘。以传统中药生产链条为例,分为种植养殖、流通贮存、加工炮制、处方调剂四大环节,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林、药监、工商、商务、中医药等多个行政部门,多龙治水,体系极为复杂。中医药非遗工作,亟需建立国家层面专业的中医药非遗协调促进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需发力。

第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效率有待提高。中医药界流行一句话:“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此说不一定很准确,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泰国、印度等国对自己传统医药建立了较完备的保护体系。我们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我们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缺乏足够认识和有效措施,总体上比较被动。中医药非遗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记者:成立中医药非遗协委会和中医药非遗委员会,有何重要意义?

李金早:上述情况表明,对中医药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开拓性发展,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文化产业新视界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