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中所蕴含的诊治方法,对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以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医学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认识和解决疾病问题的方法。这些知识,不仅见载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在历代中医医案中,也有充分的展示和体现。中医医案中的诊治方法,主要包括诊法与治法两个方面。
由苏礼主任医师主编的《中医医案学概论》,多年前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共40万字,分为三篇十一章及附录,其中第一篇论述中医医案的源流与贡献,体例、格式与文体,阅读写作与应用;第二篇论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篇选析古今名医医案160首;附录介绍100部医案专著等。笔者由于参与该书的编校工作,出版后又能先睹为快,并写小诗云:医案出版岁末中,古今学术得传承。探讨源流与贡献,研究方法及内容。阐述形式和体例,着重阅读并应用。选析评按皆精华,专著提要达百种。读后认为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博,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
归经,是中医药学特有的概念。中医所说的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合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同,例如藿香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作用。简而言之,归经是药物定位的概念,即表明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说到归经,必须思考到人体脏腑经络间的关系。所谓经络,它内属脏腑,外联于肢节、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沟通机体的通道。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各部分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黄元御所用下气汤最为著名,原方组成为:茯苓、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为依据,加减变化,调治身体诸证。茯苓健脾渗湿,可助脾湿祛气升;半夏和胃降逆,可助胃逆顺气降;甘草调和中气,通达脾胃,升降有法。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之本,助健气血生化之源,扶正以祛邪。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
我国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开唐以后一代医风,是反映我国唐以前临证医学成就的百科全书。《千金》两书共载方6000余首,涉及伤寒、温病、内、妇、儿、外(包括骨伤、疮疡)、五官、皮肤、急救、养生各个方面,其内容除主要采自两汉迄隋唐历代名方之外,还撰集了大量的民间单验秘方,对当时国内外其他民族的医方,以及孙氏本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自制自拟的方剂,也广为采集,详加遴选,予以收载。作为中国医学临证综合类的经典著作,《千金》两方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重,至今仍然发
本方剂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计21味中药,可看成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4个经方组成,也可看成为八个经方组成,即除上面4个经方外,还内含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苓桂术甘汤。其中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余五方出自《金匮要略》。
《医方集解》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医方剂学著作,系清代名医汪昂所撰,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医方集解》博采广搜古今诸家名方,汇集众说详加注释,选方切于实用,文字通俗简明,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历代名方专著。《中国医籍通考》曾赞云:“是书既出,遂为后世方剂学之圭臬,清、民医家,无不人手一册。” 《医方集解》是从事中医教学、科研,特别是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及中医临床诊疗工作者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继承、发扬历代先贤在中医方剂学方面的学术思想,学习、掌握历代医家遣方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